《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八卷八十則。熊大木編,又題《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 《大宋中興岳王傳》、 《武穆王演義》等。現(xiàn)存嘉靖內(nèi)府抄本、嘉靖三十一年楊氏清白堂訓本、萬歷間仁壽堂、雙峰堂萬卷樓、三臺館印本等。此書卷首有熊大木序,后附《會纂宋岳鄂武穆王精忠錄后集》。其中三臺館刊本,將書作者改題“紅雪山人余應鰲編次”,序作者改為“三臺館主人”。在此本基礎上,后有三種刪改本:一、明天德堂刊《新鐫全像武穆精忠傳》,封面題《李卓吾評精忠傳》,有圈點旁批。亦八卷八十則。后據(jù)此又有萃錦堂、映秀堂、藜光樓等多種翻刻本。二、天啟七年寶旭齋刊本《岳武穆王精忠傳》六卷六十八回,題“鄒元標編訂”。此書將熊大木本刪節(jié)歸并,削去按語論斷,回目改作偶語。后據(jù)此又有寶文堂、吉水縣衙、大文堂等多種翻刻本。三、崇禎十五年友益齋刊本《岳武穆精忠報國傳》,七卷二十八則。系于華玉屬門人余邦縉刪節(jié)熊本而成。這三種刪改本,大致比熊本簡略,雖更符合正史,然失卻韻味。后來到了清代,錢彩、金豐在以上各本的基礎上,吸取了前作的優(yōu)良部分,加入了許多民間故事,重新編寫了一本《精忠演義說本岳王全傳》,簡名《說岳全傳》,成為最流行的本子。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描寫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民族斗爭,著重敘述了岳飛的抗金事跡。始于金人南侵,岳飛抗敵,終于岳飛被殺,秦檜在獄中受報應。南宋以來,岳飛的武功與冤案,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表現(xiàn)出人民群眾的義憤和崇拜民族英雄的心理。據(jù)吳自牧《夢梁錄》載,南宋末年有講史藝人王六大夫“敷演《復華篇》及中興名將傳,聽者紛紛”。元明雜劇和傳奇有《地藏王證東窗事紀》、《秦太師東窗事紀》、 《宋大將岳飛精忠》、 《精忠記》、 《精忠旗》等作品演述岳飛故事的。嘉靖以還,一面是奸相當朝,一面是外敵壓境,人民群眾感受到的兩層壓迫與岳飛的時代正相類似,因此很容易對岳飛的故事引起共鳴。熊大木就“以王(岳飛)本傳行狀之實跡,按《通鑒綱目》而取義”,加以前代傳說,編成了這部小說。全書熱情地歌頌了李綱、宗澤、岳飛等民族英雄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的斗爭精神,嚴厲地鞭撻了投降派的丑惡嘴臉。尤其著重暴露了秦檜甘充漢奸,多方阻撓岳家軍北上抗敵,甚至無恥的秉承女真貴族的旨意,謀害岳飛,毀滅了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事業(yè)。但小說對宋高宗“屈己就和”的投降面目揭露不夠。對岳飛出于忠君而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行為加以肯定,顯然也是嚴重的局限。這部小說雖然已略具了后來《說岳全傳》的規(guī)模,但由于過多地拘泥于史實,文字又半文不白,人物情節(jié)均較粗率,故終于被后來者所掩蓋而很少在社會上流傳。
上一篇:《塑少陵象※》簡介|鑒賞
下一篇:《天豹圖》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