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簡介|鑒賞
歷史小說,二十三回,未完。我佛山人(吳趼人)著。原載《月月小說》第一至十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至三十三年(1907)十月出版。宣統(tǒng)二年(1910)上海群學社據(jù)《月月小說》排印出版單行本,前有作者自序,其中第一、二、三、六回有評語。
小說以晉武帝司馬炎統(tǒng)一三國后寫起,由崇尚儉樸一變而為驕奢淫佚,不聽良臣勸諫,把近乎白癡的兒子立為皇太子,后來繼位,便是惠帝,既昏庸又怯懦。太后楊氏恐政權(quán)旁落,召其父楊駿輔政。惠帝皇后賈氏不服,聯(lián)絡(luò)楚王司馬瑋帶兵入京殺楊駿,廢楊太后,以汝南王亮輔政。不久賈后又運用手腕,借楚王瑋殺死汝南王亮,又以擅殺罪除去楚王瑋,從此掌握了朝政大權(quán)。但她的兇殘巧詐激起了宗室諸王的反抗,趙王倫起兵入京,誅賈后,接著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颙、長沙王乂,東海王越相繼起兵,彼此為爭奪政權(quán)而混戰(zhàn)不息,這就是“八王之亂”。最后東海王司馬越取得勝利,毒死惠帝,另立晉懷帝, 自擅權(quán)柄。但與此同時,北方和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漸趨強盛,趁中原內(nèi)亂而紛紛入窺。氐族李特起兵于四川,匈奴劉淵建立了“漢”政權(quán),原成都王手下的石勒兵敗投劉淵,被封為平晉王,從此開始了“五胡亂華”的歷史。小說寫到石勒投劉淵便中止了,但第十五回寫到瑯邪王司馬睿逃出鄴郡,這便為東晉的建立先下了個伏筆。
據(jù)作者的自序,此書是有意繼述《三國演義》的,并“以《通鑒》為線索, 以《晉書》、《十六國春秋》為材料,一歸于正”,力求史實的正確,凡為了小說情節(jié)的需要而不得不對史實有所修編的,都一一予以指出。因此這部書顯得到處縛手縛腳,描寫不能舒展,其藝術(shù)性無法步《三國演義》之后塵。但作者做歷史小說的動機,也是為了開化風氣,讓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大眾能懂得些祖國歷史的知識,從中明白民族自立的道理,所以有意選取了一段內(nèi)政不修引來“五胡亂華”的歷史,敷衍成為小說,正象他自己說的,“謂為小學歷史教科之臂助焉可,謂為失學者補習歷史之南針焉亦無不可”(《序》)。因此,要論《兩晉演義》的價值,便不得不首先從這個方面予以肯定。
另外,從客觀上說,兩晉的史事要編為小說,確實比較困難。因為小說要求人物集中,至少需要幾個貫穿首尾,起著決定作用的中心人物,而兩晉政局的動蕩復雜、頭緒紛繁,令小說家無法找到可描寫和塑造的中心人物。作者能夠把這一段歷史有條不紊地敘述清楚,已經(jīng)是一件頗不容易的事情了。
作者曾在《月月小說》第一號上發(fā)表《歷史小說總序》,倡導寫歷史小說。在他自著的此類作品中,《兩晉演義》是比較注重史事的真實性的一部,而《痛史》則因有感而發(fā),頗違正史的。但就藝術(shù)價值而言,《兩晉演義》卻殊不及《痛史》,無論就人物塑造、事件敘述還是戰(zhàn)事場面的描寫來說,都沒有什么特別的精采之處。
上一篇:《兩山墨談》簡介|鑒賞
下一篇:《兩錯認莫大姐私奔,再成交楊二郎正本》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