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八佾篇
這一篇包括了26章,主要記錄的是孔子論禮樂的內容。孔子所處的春秋末年,禮崩樂壞,孔子極力想恢復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創制的禮樂制度。本篇是我們觀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三家者[4]以《雍》徹[5]。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6]?”
【注釋】
[1]季氏:指季孫氏。[2]八佾(yì):佾,行,列。古代歌舞的行列,一佾是八個人組成的歌隊。八佾,共八行,六十四人。是天子使用的歌隊。[3]孰:什么,疑問代詞。[4]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是魯桓公三子——孟慶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在春秋中后期以來,三家掌握了魯國的政權。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5]《雍》:《詩經·周頌》的一篇。徹:撤出,拿掉。[6]相:助祭者。維:語氣助詞。辟公:這里指諸侯。穆穆:莊嚴的樣子。奚:為什么。堂:祭祀先祖或接待賓客的廟堂。
譯文
孔子談論季氏,說:“他用六十四個人在庭院中跳舞,這些事都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狠心的事情做不出來呢?”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里的‘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這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圣人的智慧
在春秋末年,魯國的政權已經旁落到了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手里,國君成了傀儡。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季孫家族,更是作威作福,有恃無恐。魯國是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封國,而周公又是禮樂制度的創始者。現在,周國的后人公然踐踏祖宗的制度,大夫竟然僭越使用周天子的禮樂,這一切讓孔子憤怒不已。對于志在恢復周禮的孔子來說,春秋末期是個禮崩樂壞的大亂世。
在一個亂世能干什么呢?是乘亂作威作福,還是占山為王呢?孔子用他的一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在亂世堅持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偉大故事。孔子并非不明白西周的禮樂制度是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他認為那是維系人心、結束亂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一生都不曾放棄這個信念。他在列國之間四處奔波游說,困厄饑饉接踵而至,狼狽之時形如喪家之犬,可是孔子仍不斷努力。有隱者嘆道:“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也。”孔子的政治努力最后是失敗了,可是他的精神歷久彌新,是激勵我們后世不斷前進的力量。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1]。孔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2],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3]。”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4]。”
【注釋】
[1]林放:魯國人。[2]與其:表示選擇取舍的連詞。通常放在放棄一物的前面。[3]易:這里指繁瑣周到地辦理喪葬的禮節儀式。戚:心中悲哀。[4]夷:指中國古代東方的少數民族。狄:指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諸夏:當時中原黃河流域華夏族居住的各個諸侯國。亡:通“無”。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如何能推行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如何能推行樂呢?”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的一般情況來講,與其奢侈鋪張,不如節儉;喪禮,與其儀式上做得周到不如內心悲傷。”
孔子說:“夷狄有君主,還比不上中原各國沒有君主。”
圣人的智慧
這三章孔子主要談了“禮”。從個人的角度,孔子認為禮樂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果無仁德之心,禮樂對他又有什么用呢?禮儀,與其弄得繁瑣又浪費,不如搞得簡單質樸;辦喪事,與其把喪禮大操大辦,不如真正在內心里寄托我們的哀思。異地的野蠻之邦,雖然有君主,但是還不如中原沒有國君而保持禮節的好。在孔子看來,禮儀是中原文明的標志,然而沒有“仁心”,這種禮儀只能流于形式了。
時至今日,“禮”似乎成了迂腐、愚頑的代名詞。我們身邊有太多無禮的事了:公共汽車上,年輕人坐著,老年人站著;不遵守交通規則,橫穿馬路;公務員不照章辦事,鉆法律的空子……我們早已司空見慣,熟視無睹了。有人說,我們國民最缺的就是公德意識和對法律規則的尊重。古人說得好,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禮,不是空洞的說教和滿墻張貼的舊紙,它實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遵守禮儀,做個文明人。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1]。子謂冉有曰[2]:“女弗能救與[3]?”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釋】
[1]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3]救:挽留、勸阻的意思。這里指諫止。
譯文
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就不能勸阻他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泰山神還不如林放懂得禮節嗎?”
原文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1]!揖讓而升,下而飲[2]。其爭也君子。”
【注釋】
[1]射:這里指射禮。周代時所興起的射箭比賽。[2]揖:作揖。拱手施禮,以示尊重。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以和別人爭的事情,如果說有的話那必然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互相揖讓然后上場,射完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鞠躬盡瘁】
東漢時期,劉備敗逃荊州,但心有不甘,想尋找一個好助手。名士司馬徽指點迷津:“這一帶有臥龍(諸葛亮,字孔明),還有鳳雛(龐統,字士元),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劉備下定決心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第一次去諸葛亮避而不見,他耐著性子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終于感動了諸葛亮,二人推心置腹,縱談天下大勢,得出“先取荊州,再據西川,聯合東吳對付曹操,以圖統一天下”的戰略構想。這之后,劉備一直對諸葛亮以禮相待,而諸葛亮也對劉備忠心耿耿。君臣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終于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后,劉備病危,以后世相托于諸葛亮。從此之后,諸葛亮一心輔佐后主劉禪,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幾年后,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1]。’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2]。”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3]。”
【注釋】
[1]巧笑:美好的笑容。倩:指笑容的可愛俏麗。兮:語氣助詞。盼:眼珠黑白分明,形容美目流轉。絢:色彩多姿。“巧笑”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素以為絢兮”今本《毛詩》所無。[2]繪事后素:指畫畫之前先要有個白色的底子,才能作畫。[3]起:發揮,啟發。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容多么好看呀,美麗的眼睛多么明亮呀,用素粉打扮得多么有神采呀!’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畫畫。”子夏說:“那么說禮是否也是后起的?”孔子說:“商,你真是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和你開始討論《詩經》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非常重視詩和樂的教化作用。不學詩,無以言。詩是可以配樂歌唱的,實際上詩和樂是一個有機的體系。《韶》和《武》就是可以演唱的古老詩章。孔子正是通過音樂這個載體,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孔子和子夏關于詩的對話,就體現了詩樂教育的特點。
我們耳邊充斥著最新的流行歌曲,歐美的,日韓的,輪番轟炸。哪是真正中國的?哪是傳統的?我們反倒疑惑了。今天我們正全方位地和國際接軌,實際上也是在大規模地西化。我們不是文化保守主義者,可是自己原有的東西總不能不要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自己獨特的東西要保留下來,和世界的優秀文化展開對話。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1];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2]。文獻不足故也[3]。足,則吾能徵之矣。”
【注釋】
[1]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縣一帶。徵:證明。[2]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3]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原文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1],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褅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2]。”
王孫賈問曰[3]:“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4]?”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5]。”
【注釋】
[1]褅(dì):周代時只有天子才能舉行的祭祀祖先儀式。既:已經。灌:禮初始時舉行的獻酒降神儀式。[2]與:參與,參加。[3]王孫賈:衛國的大夫,在衛靈公時掌有實權。[4]媚:諂媚,討好。奧:本義指室內的西南角。這里指屋內西南角的神。[5]禱:禱告,求神保佑。
譯文
孔子說:“對于禘禮的儀式,第一次獻酒過后,我就不愿意再看了。”
有人問禘禮的規定。孔子說:“我不清楚。清楚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東西放在這里一樣吧。”一邊說著一邊指了指自己的掌心。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面前一樣,祭祀神靈就像神靈在面前一樣。孔子說:“我如果不參加祭祀活動,那就和沒有進行祭祀一樣。”
王孫賈問道:“與其向奧神諂媚,不如向灶神諂媚。這指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上天,祈禱也沒有用了。”
圣人的智慧
這四章是孔子論禮的部分內容。針對當時上自國君下至庶民對禮的普遍冷漠和褻瀆,孔子提出了批評。國君在主持祭祖儀式時已經顯得無精打采,敷衍了事;士大夫已經忘記了最重要的祭祀禮;老百姓則是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來有選擇性地祭祀神明。這一切,都讓孔子感到痛心。人們失去的不僅僅是那些看似陳腐的儀式,而重要的是丟掉了內心深處的虔誠和恭敬。
現在社會的我們比古人內心更焦慮,更浮躁。海德格爾說得好,當下社會人心理的普遍特征就是一個字“煩”。西方把上帝從神壇上拉了下來,在東方,孔家店被掀翻。勇往直前的現代人似乎無所不能。忽然間,我們發現自己實在很空虛。沒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沒有什么可以寄托的。活著似乎就是為了滿足各種永遠也無法滿足的欲望。我們在此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尋找內心深處的安寧和滿足真的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保持對世界尊重的虔誠,將使我們活得更踏實。
原文
子曰:“周監于二代[1],郁郁乎文哉[2],吾從周。”
【注釋】
[1]監:通“鑒”。這里指借鑒,考察。周代借鑒了夏商兩代的興衰教訓。[2]郁郁:原指草木長得茂盛。這里指文化繁榮,文采斐然。
譯文
孔子說:“周代的禮制借鑒了夏商二代,是那么地豐富多彩。我愿意遵從周代的禮樂制度。”
原文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2]?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1]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2]鄹(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做“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后說:“這就是禮呀!”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釋】
[1]皮:用皮做成的箭靶子。[2]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圣人的智慧
從古至今,每一種行業或技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他所擅長的技能和他所不擅長的技能。因此,我們不能因別人某方面不優異而不看好他。孔子這句話,還有這樣一種意思:“每個人的每個方面都有好有壞,但是他們的‘力氣’有所不同,所以不管他們學得怎么樣,都是值得肯定的。”假設每一個人都能夠明白這個幾千年前就被孔子發現的哲理,那將不會有因為某個人某方面學得好而偏愛他,或某個人某方面學得不好而從此放棄了他。學會肯定別人、贊賞別人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因為這件“普通的事”很有可能給別人堅持下去的力量與勇氣。讓我們一起來做這件“普通的事”吧。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1]。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1]告朔:朔,陰歷的每月初一。古代制度,每月的初一,諸侯都要到祖廟里去殺一只活羊祭祀祖先,表示每月執政的開始。餼(xì):活的牲畜。
譯文
子貢打算撤掉告朔儀式里的活羊。孔子說:“賜呀,你愛惜那只羊,我愛惜那種禮節。”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對古禮的尊重。孔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學生,禮雖然是種形式的東西,但這種形式是內在虔敬的外在表現。孔子不讓子貢拿走告朔的餼羊,正體現了他對古禮的尊重。為了表示對周公的深深敬意,諳熟周禮的孔子進入太廟后言談舉止都顯得十分謙虛和謹慎。在孔子看來,禮是內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結合。推而廣之,孔子要保留的不僅僅是那種儀式,而是要保留內心那種對待禮的敬意,內心無敬意就談不上禮。現在有好多人搞什么復禮活動,古裝古樂,匍匐而拜,鬧得不亦樂乎。可是在這些活動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求名的成分,古禮的復興演變成了一場鬧劇,因為大家心中敬意的成分太少了。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中國傳統的禮嗎?恐怕不是這樣的。何者謂禮,孔夫子說得太多了,但大意不出日常生活,敬父母尊師長便是禮,尊老愛幼便是禮,樂于助人便是禮,能在日常生活中抱著一種尊重的心態去對待別人,便是禮。我們可以反思反思,這種禮何處不在,只是為不為而已。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謅也[1]。”
定公問[2]:“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1]諂:奉承,討好。[2]定公:魯國的君主,姓姬,名宋,謚號“定”。繼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在魯定公時,孔子擔任過司寇一職。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侍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諂媚呢。”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用臣下,臣子怎樣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侍奉君主。”
圣人的智慧
君臣關系是孔子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君不禮臣,臣犯上弒君的事不絕于耳。孔子想治理亂世,必須重新整頓君臣關系。孔子以為君臣是在某種意義上的平等關系:君以禮待臣,臣才盡忠報君。他實際并不主張臣子的“愚忠”和君權的無限膨脹。今天上下級的關系怎么樣相處?我們可以從孔子的智慧中得到啟發。下級對上級要有禮數,但不是以諂媚和巴結來博得領導的歡心。上下級的關系也是某種平等的關系,大家各司其職,通力合作。老板可以對不合格的員工予以辭退,員工同樣享有炒老板魷魚的權利。老板和員工的關系是彼此的雙向選擇,就像過去的君臣關系一樣。
原文
子曰:“《關雎》[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
[1]《關雎》:這是《詩經》的第一篇。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哀傷而不痛苦。”
圣人的智慧
錢穆說:“常人每誤認哀樂為相反之兩事,故喜有樂,懼有哀。孔子乃平舉而合言之,如成一事,此中尤具深義,學者更當體玩。孔子言仁常兼言知,言禮常兼言樂,言詩又常兼言禮,兩端并舉,使人容易體悟到一種新境界。”古今中外第一流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情感世界非常豐富,各種復雜的情感都交融在一起,往往使人亦喜亦哀、百感交集。使人感受到超脫了悲喜哀樂但又浸透了悲喜哀樂的大和諧境界。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細細體味孔子所開示之境界。孔子所說的道理,是讓學生由返己體認一己之哀樂而重新調理其性情,安排其人格,提升其心性,然后達到一種超乎一般哀樂,一般情欲的大和諧境界,也就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人格境界。中國儒家藝術哲學所鑄造的人性,既熱烈又恬靜,既深刻又樸素,既溫柔又高傲,既微妙又率直。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留給現代人的豐厚遺產,對于現代人尋找心靈家園多少是有好處的。
原文
哀公問社于宰我[1]。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2]。”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3]。”
【注釋】
[1]社:土地神。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魯國人,孔子弟子。[2]夏后氏:本是部落名。這里指夏王朝。松:古人要通過某種東西來實現對神靈的祭祀,這種東西就是所謂“神主”。戰栗:因為害怕而顫抖。[3]遂:完成,結束。諫:規勸,使改正錯誤。咎:責備。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后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1]”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2]”“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3]。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4]。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1]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名管敬仲。齊國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輔佐齊桓公稱霸中原。成了春秋時期諸侯中的第一個霸主。器:氣量,器宇,胸懷。[2]三歸:指市租稅。是說管仲將照例歸公的市租據為己有。攝:兼任,兼職。當時,大夫的家臣,都是一人兼數職。而管仲的家臣是一人只管一事。[3]邦君:國君,諸侯。樹:建立,樹立。塞門:古代的國君都會在大門口修上一堵矮墻作為屏障,以示區別內外。類似后世的“照壁”。[4]反坫(diàn):古代設在堂中供祭祀或宴會時放禮器的土臺子。這是諸侯相會的一種禮節,不是大夫所能擁有的。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管仲將照例歸公的市租據為己有,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圣人的智慧
這章對話比較長,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孔子對“禮”的態度。管仲是孔子很推崇的政治家,他曾說,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這些人恐怕都要成野蠻民族的奴隸了。可是,對于管仲無視禮法的行為,孔子也是頗有微詞的。傳說,《春秋》是孔子寫的,他在里面對賢者很苛刻,多有批評責難。他認為賢者對社會應該負有更多的責任,即所謂《春秋》責賢。這里,孔子對管仲的批評其實也是一種對賢者的責備。
我們俗話常講:響鼓不用重槌敲。可是事實上,那些處于重要位置和扮演重要角色的“響鼓”們,我們依然得時時提醒。驕傲自滿是人類自我無法克服的毛病,既然賢者如管仲,在立下大功后,濫用禮儀,以至于有僭越的嫌疑,更何況庸庸碌碌如我輩了。所以真是“謙受益,滿招損”啊。孔子對待弟子錯誤的方式也頗值得我們學習,他在指出弟子錯誤后,并沒有大肆批判,而是讓他自己去深思反省了。好的老師總是鼓勵多于批評,這樣學生才有前進的信心。
原文
子語魯大師樂[1],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2];從之,純如也,皦也,繹如也[3],以成。”
【注釋】
[1]語(yù):告訴,動詞用法。大師(tài):樂官名。[2]翕(xī):意為合、聚、協調。[3]從(zòng):意為放縱、展開。純:美好、和諧。皦(jiǎo):音節分明。繹:連續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和諧;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后完成。”
原文
儀封人請見[1]。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2]。”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3]。”
【注釋】
[1]儀封人:“儀”,衛國的一個小邑。封:指邊界。[2]斯:這個地方,代詞。[3]二三子:指稱孔子的弟子。喪:失去。這里指孔子失去了在魯國司寇的職位。木鐸(duó):一種金口木舌的大銅鈴。古代召集群眾,宣布政令或在有戰事時使用。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后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號令天下。”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一生最為推崇的是周代的禮儀制度。他經常在夢中見到周公旦,以繼承周公的事業為己任。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在當時的大多數人看來,是迂腐和不切實際的。所以儀封人真可以算得上孔子的知音了。古人常說,白首如新,傾蓋如故。作為一生孤獨的孔子來說,多么需要這樣的知音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人都是孤獨的,對理解的渴望,是人內心的一大訴求。孔子在衛國當權者那里遭受到無數的冷臉和白眼,卻意想不到地在邊陲的一個小地方,遇見一個閱人無數的老者,一句話說中了老夫子的心愿。孔子的一生是不幸的,但能有如此知己,又何其有幸!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不要嘆息沒有人了解你,而是要問問自己,真的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嗎?
原文
子謂韶[1]:“盡美矣[2],又盡善也[3]。”謂武[4]:“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
[1]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2]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3]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而言的。[4]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在這里以批評的口吻對統治者提出了三個要求,分別是對人要寬厚,舉行禮儀時要有敬意,辦理喪事時要哀傷。我想這些要求,對于管理者來說,也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中國的管理者大都喜歡權威式管理模式,也就自然喜歡粗暴冷漠式的管理方式,毫無寬厚待人的概念,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隨意罰款和辭退。對于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如此草率地辭退工人,連許多外籍管理者都感到震驚,但是那些中國籍的管理者卻對此泰然處之。孔子的觀點很近乎我們現在常說的人性化管理,但我們往往把人性化管理扭曲了。其實人性化管理與嚴格管理并不矛盾,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特征,無非是以平等、人道、公正的心態和方式來從事管理。
上一篇:論語《伍·公冶長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壹·學而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