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無名氏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我國古時民俗,每年春、秋季均有祭祀土神的日子,是為“社日”,春季的“社日”稱“春社”,秋季的稱“秋社”。“社日”這天,一般忌作針線、編織,親朋好友也往往在這天聚會歡宴。《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王駕《社日》詩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寫的就是春社這天鄉親友朋聚宴歡散的情景。而無名氏(也有人說是黃公紹)所作的《青玉案》,寫的卻是背井離鄉的游子,在“春社”這天,于單身跋涉途中思念親友、感嘆孤寂的凄苦愁思。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作品一開始就簡明地交代了詞人感慨的特定時間和基本心情:正是在這個民間暫停勞作、親朋歡聚的“社日”里,詞人卻不愿看到比翼齊飛的雙燕。為什么呢?“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就是回答:詞人此時正單身一人跋涉在旅途之中,遙想這時的家鄉江城,恰是盛春時節(“春社”一般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花鬧人歡,可想而知,自己卻孤獨置身于亂山深處的野溪荒橋之畔,深深的寂寞縈繞心間。原來詞人不愿意看見“雙飛燕”,是害怕觸景生情,愈發加劇自己在孤身旅途中的寂寞愁苦。
作品的下闋,繼續加強了對游子孤苦凄悲境況和心情的表現與渲染。“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由于離家已久和旅途艱辛,游子所穿的春季衣衫已經破舊了,然而卻沒有人幫助縫補;為思念親友和旅途艱辛而流的眼淚,在襟袖上留下了斑斑的印痕。“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用清淺素淡的言詞,勾勒出一幅日暮路遠、野荒客孤的圖畫,也將游子內心欲說還休的孤苦愁悲,傾泄到極致。你看——在夕陽西下的暮色中,艱辛跋涉又一天的游子,疲憊地在長滿野草野花的溪岸邊卸下馬鞍,準備露宿;他先是惋惜芳艷的野花沒有人來采摘、插戴(實際上是在嘆惜沒有姑娘來陪伴、撫慰自己),接著感嘆自己的借酒消乏解愁,只能獨酌獨飲,沒有友朋聚宴時相互勸酒的熱鬧與歡樂,最后則仰天長嘆:此刻就是醉倒深山,也沒有人來照管了。小令至此結束,但游子的感嘆聲,卻仿佛久久回蕩在深山野溪之間,也深深激起了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作品始終沒有交待游子為什么要孤身跋涉于亂山深處的原因,這對讀者更深地體會此作的詩味,可能不無缺憾。但又正因如此,也為讀者不拘一格地揣度詞人的情操,體味游子漂泊天涯時的孤寂愁情,提供了更廣泛的可能。無論如何,聯想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所展示的在平安和美生活境況下,親朋好友在“社日”里歡聚歡散的熱鬧、溫暖情景,那么,當讀到“醉也無人管”時,恐怕誰都會對孤苦伶仃的游子在顛沛流離之際所懷的不盡的寂苦悲愁,表示出深切的同情與共鳴。
上一篇:(宋)吳潛《青玉案·十年三過蘇臺路》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