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劉因
清平樂·賀雨
雨晴簫鼓,四野歡聲舉。平昔飲山今飲雨,來就老農歌舞。半生負郭無田,寸心萬國豐年。誰識老翁樂處?野花啼鳥欣然。
天落及時雨,百姓歡欣,詞人也為之高興。本詞即其欣然命筆之作。上片四句兩層寫雨后農民之樂和詞人之樂。前兩句為第一層,寫農民在雨后歡慶的熱烈場面。雨過天晴,人們吹簫擊鼓,“四野歡聲舉”,開篇就透出一股喜氣,雨露甘霖,豐收有望,百姓慶賀,詞人自然也是喜悅的。喜慶的場面感染了這位平日以嘯傲山林為樂的文人,他不僅開懷暢飲以抒發心中的歡樂,欣奮之情難以自抑,情不自禁地投身到百姓中間,和他們一起載歌載舞,分享這天賜的喜悅。后兩句為第二層。“平昔飲山”,可與詞人別首《清平樂·飲山亭留宿》對看,那首詞寫的是詞人醉飲山中的情態,平日里,他的逸興是向山林中寄懷的,而今卻來“飲雨”——這當然不是指喝雨水,而是為四野同慶喜雨而暢飲。兩句直接了當地表達了詞人與民同樂的“賀雨”之意。
上片由百姓吹簫擊鼓的四野歡慶之樂和詞人加入農民歌舞之樂兩組動感極強的畫面,突出表現了賀雨的喜慶氣氛。與上片的“動”相對,下片是側重于“靜”態描寫的,它更多地申述了詞人的內心感受。一個文人,不事耕作,又無田產,農業的是否風調雨順本來事不關己,而詞人卻與農民有著共同的心愿,下片的前兩句道出了其“賀雨”的思想基礎。“平生負郭無田,寸心萬國豐年”。“負郭”,指近城之地,負郭田是肥沃的土地。詞人沒有這樣的田產,但他的心卻牽掛著天下的豐收,百姓的富足安康,正是基于此,他才會樂民所樂,與之同慶。詞人胸襟之博大,情調之純正,至此已顯現無遺。結尾二句甚妙,前面既已寫盡賀雨之樂,此卻用問句既起,故意給讀者留下品味的余地,讓你進一步思索此“樂”的真正含意,從而巧妙地達到了強調樂在與民同樂的目的。問句既提出,又不作正面回答,而說“野花啼鳥欣然”,連動植物竟也“欣然”,感情豐富的“山翁”之樂可想而知了;也是因為有了“山翁”之樂,他的眼中景也變得歡快起來。喜悅的情緒借景語道出,境界頓覺疏朗開闊。實際上“野花”句乃是化用蘇軾詩句得來,蘇詩《歸宜興留題竹西寺》:“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詩中的“大有年”指豐收年。本詞的化用,無論是用詞還是用意,都可說是恰到好處。
上一篇:(元)劉因《清平樂·飲山亭留宿》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張埜《清平樂·到洪寄新齋和前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