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這是一首詠懷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夏,時作者謫居黃州。詞作中心內容在“轉斜陽”三字。上片所寫景物由“轉斜陽”之過程中看出,結尾二句所發感慨,也是“轉斜陽”之時的內心感受。詞作將自然界的客觀物景與自身的主觀世界完全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對于社會人生的看法與態度。
“轉斜陽”,指漫步在夕陽之下,即在黃昏時候外出散步。這是抒情主人公的全部行動。“村舍外,古城旁”,點明人物活動的場所范圍。而“杖藜徐步”,即用以修飾“轉”,謂其拄著拐杖,悠然自得地在夕陽下漫步。一個“徐”字,既寫出了漫步的情態,也傳達了漫步時的心態。而且,也正因為是徐徐而來。才能如此真切地體會大自然的一切以及社會人生的各種滋味。
上片的景物布置,由遠處的山林,到近處的花竹粉墻以及眼下的小池塘,再由小池塘到空中的白鳥及水面紅蕖,當然包括小池塘邊上的亂蟬與衰草。這一切,排列勻稱,組織嚴謹,這都是由一個“徐”字所攝取的鏡頭。這一切,在夕陽余暉下構成了一幅山村原野風景畫。
下片說這幅風景畫出現的原因,謂:這是由一場夜雨所沖刷出來的。這場夜雨,既使眼前出現了如此美好的畫景,也使得這短暫的人生增添了一日涼爽的天氣。“殷勤”、“又得”,頗帶感情色彩。本來,在炎熱的夏日,來一場夜雨,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詩人卻把它看得很重要,以為這是天公所特賜,即以“殷勤”二字,表示對天公的贊嘆,以“又得”二字,顯示內心喜悅心情。詩人以為,這是一生當中所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因此,他才特地在雨晴之后,到村舍之外、古城之旁的原野上,迎著夕陽余暉漫步,以盡興領略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
詩人的這一舉動,體現了他對于大自然以及整個社會人生(“浮生”)的態度。所謂“浮生”,即:“其生若浮,其死若體。”(《莊子·刻意》)幾經波折,詩人似乎已經滲透。因此,對于眼下受貶謫的遭遇,雖不免有點耿耿于懷,但也已經能夠自我解脫,即:經此一場夜雨,又得到一日涼爽的好天氣。詞章體現了詩人凈化了的精神世界。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稱:“淵明詩:‘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此詞從陶詩中得來,愈覺清異,較‘浮生半日閑’句,自是詩詞異調。論者每謂坡公以詩筆入詞,豈審音知言者?”鄭氏以為,蘇詞從陶詩中來,又與陶詩異趣,這是頗有見地的,但以為并非“以詩筆入詞”,卻未必切合實際。其實,在詞中抒寫人生感慨,所謂“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這正是“以詩法入詞”的體現;這是作者對于“代妓女立言”這一傳統的詞體的改造,只不過是作者未曾把詞變成詩罷了。這是不可忽視的客觀事實。
上一篇:(宋)賀鑄《鷓鴣天·半死桐》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晏幾道《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