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魏了翁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蕭鼓家家笛。祈麥祈春,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先說詞題。“人日”指農歷正月初七。《荊楚歲時記》稱“正月七日為人日。”《又《北史·魏收傳》引晉董勛《答問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既稱“人日”,當然“人”是主要的,即所謂“正月七日,厥日唯人。”(李充《登安仁賦銘》)在正月新春的這一天,據古代風俗,人們都要飲酒游樂,以祈農桑。因此,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珍惜和吉祥的日子,這一天,魏了翁約提刑官應懋之同去游春,這首詞寫當時的見聞和感想。
人日在孟春季節,柳葉萌芽,梅花盛開,“無邊春色”,令人陶醉。第一句寫得十分簡潔。第二句:“人情苦向南山覓。”“人情”,意謂人之常情。“苦”、“覓”二字說明詞人的執著和專意。看來,詞人偕同僚出游,其意不在賞春,否則,“無邊春色”,何處不可留戀?那么,詞人到南山苦覓什么呢?下面幾句就是答案。“村村簫鼓家家笛”,詞人見到了一個歡悅的場面。“村村”、“家家”應為互文,意為村村戶戶簫笛齊鳴、鼓聲不絕。這種景象,當是有盛典在即嗎?上片的末二句就是一個說明:“祈麥祈春,來趁元正七。”“元正七”即“人日”,“趁”即趕。村民們鼓樂齊奏,來趕此盛會,為的是衷心祈禱莊稼(因為是正月新春,故言春麥)豐收,祈禱新一年里幸福如意。
下片第一句繼續寫“人日”的景況。“翁前子后孫扶掖”,此句雖無甚色彩,然而其意卻溶溶,很能感染人。請看這樣一幅畫面:爺爺領前,子孫左右扶掖,祖孫三代,都趕來祈求幸福如意,一個個是那么的至誠。寫到這里,我們已經完全明白詞人到南山“苦”、“覓”的奧秘。原來,“人日”的南山竟是如此充滿人情味,如此熱烈和樸實,讓人感到“人”的真正存在的價值。從這一點上說,魏了翁是比較有眼力的。“春色”何處不可賞,然而觀“人日”的“春色”應去南山,因為那兒淳樸而絕少受世俗的影響。下片第二句“商行賈坐農耕織。”這一句已經從“人日”景況的描寫而轉入敘述詞人的聯想。古代經濟活動主要是農商二事。商事中設肆售貨的稱賈,故曰坐賈;往來于各地做買賣的就稱行商。農商各行都應當安于本份,努力勞作。古往今來都是如此。“須知”是詞人認為認識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提醒和告誡人們,末二句是作者觀“人日”風俗后得出的結論:“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會得,意即懂得。如果人人都懂得怎樣做人,也就是農商均不誤,那么,人世間將天天是“人日”這樣吉祥而充滿希望的日子了。
魏了翁是南宋的理學家,著有《九經要義》。他的主張是正人心,化風俗,使“上下同心一德,而后平居有所補益,緩急有所倚仗。”(見《宋史》本傳)這首《醉落魄》多少帶有這種思想的色彩。本詞的要旨是“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這與正人心、化風俗是相一致的。然而這種主張在當時社會肯定行不通,因為一個“日日是人日”的社會并不是人人會做人就可以實現的,還須有政治、經濟、社會的諸多因素。當然這一點我們也不能苛求于理學家的詞人。
就詞而論,作者雖然以議論入詞,但這些議論因景而發,仍感自然。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以舒緩清新的筆調,描繪了一幅“人日”的風俗畫,描寫了一個充滿人情和希望的角落,這在他百多首詞作中,堪稱佳構。
上一篇:(清)陳維崧《醉落魄·詠鷹》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