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晨
蒼黃的古月地平線上泣
氤氳的夜色浥露濕
漫著野邊有暮煙
掩我心頭有憂郁
矗立的杉林默無言
睡眠的白草夢痕濕
惆悵的黃昏色漸密
沉重的野煙
沉重的憂郁
日暮的我心
濃冬將至的我心
夕陽疲憊的青光幽寂
給我黑色的安息
黑色的安息
黑色的安息
人影一般沉重的負荷
疲憊的心頭壓逼
蒼黃的古月地平線上泣
氤氳的夜色浥露濕
夕陽的面色蒼白了
沉重的野煙
沉重的憂郁
馮乃超
馮乃超的詩喜歡寫憂郁的情緒,這首詩集中地體現了他的這種風格。詩中描寫的景色是黯淡的,情調是低沉的。詩人選取了日暮黃昏的特定景觀:夕陽西下,暮色四舍,月亮初升,一切都籠罩在愈益濃密的陰影中。這不是李商隱所創造的“夕陽無限好”的意境,而是馬致遠所創造的“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當蒼黃的古月在地平線上哭泣,氤氳的夜色滿含著如淚的露水,四野彌漫著淡淡的暮煙;當矗立的杉林默默無言,沉睡了的白草掛著淚痕,夕陽呈現蒼白的臉色,上面蒙著一層疲憊的、幽寂的青光,暮色惆悵地走來……面對這種景色怎能不引起人的一腔愁緒,萬點憂郁?詩人的心又怎能不黯淡如這暮色一樣,感覺到黑暗的壓逼,甚至會有濃冬將至之感。特定的景色產生特定的情緒,黯淡的景色與詩人憂郁的心緒是合拍的。
但是,自然景色是客觀存在的。選擇怎樣的景物,怎樣去描寫它,又是受詩人主觀感情支配的。顯然,《蒼黃的古月》不是對自然景色的客觀描摹,而是自然景色的主觀表現。
《蒼黃的古月》不僅有著詩人濃郁的主觀情感,也有詩人審美意識的主體性。黯淡的、陰冷的心境,憂郁的情懷,疲憊的身心……這又是一個主體形象的寫照。也許在情調的低沉,思想的消沉等方面,它并不值得肯定。但它卻用“物我合一”的藝術手法,寫出了一種蒼白的美,病態的美。僅就藝術手法而言,它又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
上一篇:穆木天·蒼白的鐘聲
下一篇:彭幫楨·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