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的夢·卞之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古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古鎮的夢》是詩人的一首“回憶江南僻地典型小鎮的想象之作”(《雕蟲紀歷·自序》),它既生動地再現了詩人當年在上海浦東中學讀書時的所見所感,織進了詩人回憶的斷片,同時又經過了詩人巧妙的想象,體現了詩人冷靜、雋永的藝術風格。
這首詩藝術上有兩個特點。一是意象的擷取;二是氛圍的創造。
如果說,中國詩壇上的現代派強調以意象來表達情感,那么這就是一首相當有代表性的“意象抒情詩”。意象乃是意與象的緊密結合而隱意于象,象以寄意。《古鎮的夢》有別于西方意象繁復的詩作,而著意承繼中國古典詩歌意象運用的優秀傳統,象的擇選服從意的表達。象少而精,意深而遠。詩人從古鎮的眾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與更夫這兩種類型,借以概括陰慘的社會環境與苦難的人生命運,借以抒發作者的極其痛楚的悲劇情感。應該說,詩人擇取了那個特殊環境里的特殊人物來作為抒情寄意的依托,讓讀者從客觀化了的情境中來領悟舊中國土地上普遍存在著的悲劇情狀,顯示了詩人技藝的高超:在他們身上,凝結著世世代代中國下層勞動者的痛苦與悲哀,寄托著一個古老民族的生民要改變自己悲劇命運的冀望與向往。
既然意象抒情詩是通過意象來完成抒情使命,那就必然有別于詩人情感的直抒與對現實的淺直的描畫,而執意于意象空間的創造。這意象形成的空間,即我們經常運用的傳統的審美觀念——意境。所謂意境,實乃意象構成之境。卞之琳曾說他喜歡表現“意境”,這《古鎮的夢》,可以說是從實踐上很好地印證了他的美學追求。詩人巧妙地利用了瞎子的算命鑼與更夫的梆子這兩種聲音的傳導,來創造悲劇藝術的氛圍:古鎮上,無論是白天,還是夜里,都一樣的寂寥,一樣的清冷,一樣的凄涼。聽著這悲涼的聲音,一種空靈寂寞之感會在人們心頭上油然而生:在這可憐的生存空間里,中國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貧瘠、封閉、空虛、愚昧。詩的第四節,還刻意地添入一個病兒母親的話,“三更了,你聽哪,/毛兒的爸爸,/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老在夢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更加重了古鎮的悲劇氣氛: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人們都不得不聽從凄苦命運的播弄。人們雖說確確實實生活在現實之中,但卻始終擺脫不了如在凄迷的夢寐里面浮沉的感覺。結尾一句“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用活潑動聽的流水聲來反襯人生的沉滯孤寂,更令人感慨無窮。
上一篇:《口供·聞一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臺城上·馬子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