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光怡
報告文學。作者喬邁。發表于《春風》1981年第6期。在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散漫地分布在東遼河左岸一片大鹽堿灘上的吉林省懷德縣十屋公社三門李第四生產隊里,由五名共產黨員引出了一段奇異的故事。這是80年代的早春時節,苦累了一年的莊稼人興高采烈地準備迎接庚申猴年的春節。然而比春節更吸引三門李莊稼人心的,是中央關于聯產計酬,施行生產責任制的新政策。大隊黨支部書記親自主持第四生產隊組建包工包產作業組的分組會,出人意料,全隊僅有的五名黨員竟被甩在作業組外,成了不受歡迎的“困難戶”。嚴峻而公正的社會現實使黨員們先是震驚、羞慚,繼而不服、氣憤。然而當他們聚在一起,冷靜地思忖過去時,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缺點和錯誤,不是群眾冷落了黨員,而是黨員辜負了群眾。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最基本的細胞,五名黨員的小組作出決議:勇敢地正視現實,不靠宣言靠行動,不靠旁人靠自己,克服缺點、錯誤,發揚黨的傳統,重建黨的威信。黨員們自己插旗建組。他們不怕拖累,接收了另外兩個組丟棄的缺少勞力的困難戶,正式組成作業組。莊稼人以他們獨特的命名法,稱其為“黨組”,這里既包含親切,又帶著揶揄。但不管怎樣,“黨組”的第一個行動已經顯示出共產黨人克己為人的寬廣胸懷。就實力而言,其他兩個作業組全是一色的棒勞力,人強馬壯,“黨組”盡是些老弱殘兵,好心人替他們發愁了。橫下一條心為黨爭榮譽的“黨組”成員們,克服勞力不強的困難,開始了艱苦奮戰。送糞、春播、追肥、鏟地,“黨組”樣樣搶先。老黨員王才帶著藥瓶下地,病犯了就吞片藥;女黨員王淑梅身患腎炎,她拖著浮腫的雙腿,硬是領著五個家庭婦女保質保量完成了追肥任務。“黨組”憑借他們獨特的優勢,男女老少齊上陣,親屬們和“在黨”的親人一起承受著這場嚴峻的考驗,他們好像不是在種地,而是在從事一種神圣的事業。在包產包工的競爭中,“黨組”處處發揚共產黨人的風格。幾經周折買來的化肥不獨用,平分給他人。龍口奪糧,在莊稼人眼里,麥子金貴得要命。“黨組”不顧勞力緊張,抽出人支援群眾搶收夏糧。在“黨組”的帶動下,三個承包作業組分組不分心,沒有因為農具財產發生過糾紛。秋收了,“黨組”以高產的成績領先;更令人欣喜的是,另外兩個作業組紛紛主動要求向“黨組”靠攏,黨員劉清洲被三個組一致推舉為生產隊長,兼任“總組長”。三門李四隊的共產黨員,經過一年的艱苦奮斗,臥薪嘗膽,和群眾一道共同迎來了豐收年。黨員們用自己的手,修正了錯誤,恢復了自己的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純潔了黨的聲譽。他們成功了。文章以三門李村五名普通黨員的坎坷經歷,深刻反映了新時期黨在群眾中的位置,真誠地希望黨永遠不脫離人民這塊土地。作者以清醒的意識,高屋建瓴的眼光,審視現實生活,發掘出這一極有價值的題材,以全新的觀念分析尋找黨被失落的前因后果,充滿時代氣息,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作品的深刻內涵正反映出作者的真誠、坦蕩,體現了作家的良知。在構思上,文章采用雙線交叉結構,一條是實線:展示莊稼人出身的共產黨員們種地奪豐收的真實過程;一條是虛線:以共產黨人好比種子這個形象的比喻為核心,證實種子只有扎根于土地才能生長,黨只有扎根于群眾這塊沃土才有生命這個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兩條線交錯進行,互相映襯,時顯時虛,逐漸明晰,最終呈現合一的結局,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文章結構嚴謹,文字質樸,口語入文,生動活潑。表現手法靈活多變,曾榮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上一篇:孫宜君《三門峽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上海夜歌(一)》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