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學運動之中心,曰南海康有為。然有為蓋斯學之集成者,非其創作者也。有為早年,酷好《周禮》,嘗貫穴之著《政學通議》,后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平,王運弟子。
運以治《公羊》聞于時,然故文人耳,經學所造甚淺,其所著《公羊箋》,尚不逮孔廣森。平受其學,著《四益館經學叢書》十數種,頗知守今文家法。晚年受張之洞賄逼,復著書自駁。其人固不足道,然有為之思想,受其影響,不可誣也。 ○近人·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述要] 晚清文學運動的中心,有人以為是南海人康有為。實際上康是這場文學運動的集大成者,而并非是首創者。康早年酷愛研讀《周禮》,曾貫通熟習《周禮》而著《政學通議》,后見到廖平的著作,于是徹底拋棄過去的學說。廖是王闿運的弟子。王以治《春秋公羊傳》而聞名一時,但王是一個舊文人,經學上的造詣甚淺,所著《春秋公羊傳箋》,尚不及孔廣森。廖跟著王學業,著有《四益館經學叢書》十幾種,頗知守今文經學的家法。廖晚年受張之洞的威逼利誘,又著書駁斥自己的學說。其人自不足論道,但康的思想受到他的影響,是不可不辨的。
[按語] 廖平之學凡六變,有《六益館叢書》。或梁未能見及。最后一變,居然想融合中西、混同科學與玄學,以自成一家之言。立志雖宏,思路卻誤。影響最大的,則在二變與三變。梁文中說廖“晚年受張之洞賄逼”,實無其事。廖早年受張之識拔,張原是廖之恩師。但張從不以廖之學說為是,相見即以“風疾馬良”為勸。其三變之所以以“今文為小統、古文為大統”,實與戊戌政變、恐追究以公羊學為變法之基礎有關,故特貶低今文,且燒毀其《地球新義》之作(后始補成文)。張之洞卒,廖嘗大哭,悲慟過于乃師王闿運之去世。但梁文“賄逼”之說,傳播更廣,不能不正其誤傳。詳可見劉衍文《談今文學家的殿軍廖季平大師》一文,見收于《寄廬雜筆》中。有興趣讀者可以參看。
[事主檔案] 康有為(1858—1927) 近代維新派領袖,后為保皇會首領。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清光緒進士。光緒十四年(1888),上書清帝,建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后在廣州長興里聚徒講學。1895年聯合赴京會試的一千三百余名舉人上書要求拒簽《馬關條約》。在京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維新。1898年又在北京成立保國會,受到光緒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9月,逃亡出國。此后組織保皇會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編《不忍》雜志,并任孔教會會長,為帝制復辟造輿論。1917年和張勛策劃復辟清室,旋即失敗。早期思想強調“變”為主,認為“變”是“物之理”。他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圣人,并把公羊“三世”說和禮運“大同”思想糅合起來,作為維新變法的理論根據。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等。
廖平(1852—1932) 近代經學家。原名登廷,字季平,號六譯。四川井研人。光緒進士。任尊經書院、四川國學院教職。1913年任國學專門學校校長,1921年兼高等師范教授。早年受王闿運影響,專治今文。從《五經異義》入手,主張分析今文古文。其學經六變。撰《今古學考》、《古學考》、《知圣篇》、《辟劉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受其影響。撰有《四益館經學叢書》,后又增益為《六譯館叢書》。
上一篇:《帶經而農 皇甫謐》
下一篇:《當壚滌器 司馬相如 卓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