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的形成過程與解經特色
朱熹著述甚豐,大多保存下來。計有《上蔡語錄》《論語要義》《論語訓蒙口義》《困學恐聞》《資治通鑒綱目》《論語精義》《八朝名臣言行錄》《西銘解義》《太極圖說解》《伊洛淵源錄》《近思錄》(與呂祖謙合著)《陰符經考異》《論語集注》《孟子集注》《論語或問》《孟子或問》《詩集傳》《周易本義》《易學啟蒙》《孝經刊誤》《小學》《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大學或問》《中庸或問》《孟子要略》《楚辭集注》《儀禮經傳通解》《韓文考異》《周易參同契考異》《書集傳》《楚辭辨證》等。他的書信、題跋、奏章、雜文等被兒子朱在編為文集100卷,又有續集11卷、別集10卷,合稱《朱子大全》。他的語錄被黎靖德編為《朱子語類》140卷。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朱子全書》,共27冊。
朱熹探討“四書”的著作,除《四書章句集注》外,前后陸續刊刻的還有《論語要義》《論語訓蒙口義》《論語精義》《論語集注》《論語或問》;《孟子集注》《孟子要略》《孟子或問》;《大學章句》《大學或問》;《中庸章句》《中庸或問》等。輯略、或問,內容更加寬泛,有些出自弟子的記錄,具有參考價值,但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
慶元四年(1198),寧宗下詔要求偽學之徒“改視回聽”,并訂立了《偽學逆黨籍》,列入黨籍者從宰相到士人共59名,致使朱熹的門人故交都不敢再與他交往,許多人甚至不敢以儒者自命。朱熹處在空前孤立的境地,但他仍然堅持講學,到臨終前三天,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
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下詔:“朕觀朱熹集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發揮圣賢蘊奧,有補治道。朕方勵志講學,緬懷典刑,深用嘆慕,可特贈熹太師,追封信國公”(《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道學崇詘》),并提倡學者習讀朱熹《四書集注》等著作。從此,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成為中國的正宗思想體系。
上一篇:《四書章句集注》的義理思想
下一篇:《壇經》作者及版本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