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甜蜜的生活》
意大利著名現代派導演弗德里克·費里尼的代表作。由費里尼與杜里奧·皮內利共同編劇,攝制于1960年,黑白,180分鐘。于同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影片主要是通過一個來自外省的年輕記者馬爾切諾的經歷和視點,表現了羅馬上層社會的空虛、腐敗和人的精神墮落。影片開始時,是一座被直升飛機吊著的耶穌圣像在羅馬上空盤旋,接著,便展開了馬爾切諾一連串四處奔波的活動。他先是與一名富翁之女瑪達萊娜跑到一個妓女家去幽會,回家后,發現女友愛瑪服安眠藥自殺,又急忙把她送入醫院。然后,他又匆匆忙忙趕往機場,迎接一位美國女明星的到來,隨后便“粘”上了她,直至挨了其丈夫的一頓拳腳。接著,他去采訪一次所謂的圣母顯靈的奇跡,但看到的情景卻使他大失所望,在一位朋友、教授斯特奈家里,他被一種高雅、寧靜的生活所打動,決心靜下心來,好好寫點東西,但隨即傳來的教授打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后,自己也自殺的消息,使他的幻想徹底破滅了。他丟開打字機,跑到一座貴族的城堡中參加聚會,而后,又和一群青年喝得大醉,還鼓動一位姑娘跳起脫衣舞。最后,一夜尋歡作樂的浪子們來到海邊,看到漁夫們從海里撈起一條僵死的怪魚……
《甜蜜的生活》是標志著費里尼走上現代派道路的第一部影片。在影片中,他從其50年代的“孤獨三部曲”對下層社會小人物的表現,開始轉向主要是對羅馬上層社會生活的批判,集中揭示了意大利60年代初經濟奇跡高峰時期,社會生活背后的精神危機和道德頹敗。所謂“甜密的生活”這是對這種社會現實的一種諷刺性說法。
為了適應他所矚目的那種非理性和破碎的生活,費里尼在片中拋棄了傳統的戲劇式情節結構,而采用了紀實性和散文化的敘事方法。影片的“故事”是由12個與馬爾切諾有關的生活片斷構成,其間只有自然的時序聯系,而并未構成彼此呼應,具有嚴密的因果關系的情節線索,劇中的人物也只有馬爾切諾作為羅馬上層社會腐敗、墮落的代表和見證人貫穿始終,其它人物則主要是作為其生活中的一種“環境因素”,只在有關的場景中出現,而未與馬爾切諾的生活形成貫穿始終的聯系。如在馬爾切諾生活中出現的眾多女性里,瑪達萊娜和女明星賽爾維婭,都只不過是其在生活的某一時刻所勾引或試圖勾引過的一個女性,女友愛瑪也只是在片中有限的幾個段落中出現。在以后的段落中,對這些人物的命運都沒有作出交待。而我們最后看到的是馬爾切諾又與另一些青年男女混在了一起。
與此相聯系,影片也并不精心于人物性格的刻畫,而主要是通過對環境的造型和表現來構成主題的表達。片中所描繪的諸如馬爾切諾對女明星的瘋狂追逐,圣母顯靈的“丑劇”,以及現代的豪華別墅里通宵達旦的胡鬧等一幅幅或空虛、或狂亂、或奢華侈靡的生活圖景,使影片被認為是一部堪與但丁《神曲·地獄篇》相媲美的現代羅馬生活的“史詩”。其中所謂圣母顯靈的奇跡,主要表現的是下層社會的精神愚昧,與上層社會的空虛頹廢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同樣引人注目的是費里尼大量運用的象征手法。影片開始時直升飛機下那座俯視著羅馬城的耶穌像,暗示著這種頹敗、腐朽的生活正是在神圣的基督無可奈何的注視下發生的,表達了作者宗教理想和理性的破滅。影片后部,那條已經死去、卻還瞪著眼珠的怪魚,則既可看作是此岸世界那些醉生夢死的人物的寫照,也代表了一種對這個世界來自彼岸的驚異,片中有一位代表著費里尼的理想的人物——一個來自鄉村的天使般的少女帕奧拉,曾在馬爾切諾的生活中如驚鴻一瞥般地閃過。在影片最后的畫面中,她又出現了,隔水向馬爾切諾呼喊著什么,馬爾切諾卻什么也聽不見——這個奈人尋味的結尾被認為是表現了費里尼對生活的困惑。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紅色沙漠》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第七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