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偶發藝術
各種藝術整體化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活與藝術的整體化概念,是波普藝術革命的一個完整的方面,持這種態度的主要發言人是偶發藝術和環境藝術的創立者,阿倫·卡普羅。1959年他在紐約的“魯本美術館”舉行的題名為《分為六部分的十八個偶發》,這就是偶發藝術的真正誕生。魯本美術館從1959到1960年,時間不算長,但它是紐約鬧市區富有斗爭精神的藝術派別的美術館之一,尤其最重要的,它還是一個實驗中心,1960年代許多第一流的年輕藝術家都是在此初露頭角的。在魯本美術館參加展出的這些人中,除卡普羅以外,還有丹因、奧登堡、西格爾、法蘭西斯、薩馬拉斯。偶發藝術的淵源,可以說是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達達宣言,更遠的可以追溯到18世紀盛行的即興喜劇。在1940年代作曲家卡吉實驗了以音樂直接刺激觀眾的參與。1952年,于黑山學院,他進一步地“把不相關的事件同時呈現出來”,而稱之為“事件藝術”(Events)。偶發也被認為是出自拼貼的原則,而發展成為動作的一種形式。1955、56年在日本,一批稱為“具體群”(GutaiGroup)的年輕藝術家,由眾多的物體所引起的行為沖突,做為他們的實驗作品,這一種藝術經評論家的介紹,傳到美國后,給予卡普羅很大的影響。卡普羅對偶發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在超過一個時間和一個地點的情況下,去表演或理解一些事件的集合(assemblage)。它的物質環境是直接運用可以利用的、或者稍加改動就可以利用的東西來構成的; 就其各種活動而言,可以是有點創造性的,或者是平平常常的。一個偶發事件并不像舞臺演出,可以在超級市場上出現,可以出現在公路上,可以出現在一堆破爛下,也可以出現在一個朋友的廚房里,或者是立即出現,或者是相繼出現,如果是相繼出現,時間可以拖長至1年多。偶發是按照計劃表演的,但沒有排練、沒有觀眾,或者沒有重復。它是一種藝術,而且似乎是更接近生活的藝術。”幾年之中,偶發這一想法,這一名詞本身已經成為美國民間文化的一部分了。偶發藝術最大的貢獻,在于它擴大了藝術的感性,從環境到物體所感受到的聲音、氣味、時間的延續和動作等一切感覺,都為偶發藝術所容納。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抽象表現主義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魔幻現實主義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