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文學
緬甸文學自有文字記載之日起,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人們普遍把蒲甘碑銘文學視為緬甸文學之基石。盡管蒲甘碑銘數量并不太多,內容也不算豐富,大多是佛事功德的記錄,又多記敘體,但它不僅為緬甸文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而且有些碑銘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例如著名的《妙齊提碑文》。在這一時期,還發現幾首四言詩,也有很高水平。
1287年至1885年,人們稱為緬甸封建統治時期。它經歷了彬牙、阿瓦、東吁、良淵、貢榜等幾個王朝。這一時期文學的最大特點是佛教文學與宮廷文學得到長足的發展,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僧侶作家和宮廷作家。他們中最著名的有信摩訶蒂拉溫達、信摩訶拉達塔拉、信烏達瑪覺、巴德塔亞扎、吳都、基甘辛基、蘭太康丁、吳金吳、吳邦雅、塞耶佩等作家和詩人。他們創作的《修行詩》、《祈禱詩》、《九章詩》、《林野頌》 ,詩篇《農民》,記事詩《中國使節蒞緬記》,劇本《賣水郎》等等,都是蜚聲緬甸文壇的佳作。這些作品有的宣揚佛教的哲理思想; 有的描繪出征將士對家鄉田園和親人的思戀; 有的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的流露了遠離祖國,身處異鄉的孤獨情感; 也有繪聲繪色描寫古代戰爭場景和宮廷儀禮的。從體裁上說既有各種詩體的詩歌,也有“密達薩”、劇本、宮廷小說等作品。當然這階段各個時期發展是不平衡的。總的來說,社會經濟獲得發展,統治者比較重視,文學也隨之有較大的發展。
1885年英國占領全緬甸后,緬甸封建統治崩潰了,英國殖民主義者扼殺了緬甸傳統文化的發展。當然,這種新的情況也使緬甸人民有機會接觸西方文學,進而探索緬甸文學發展的新路。1904年緬甸作家詹姆斯拉覺根據法國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某些片斷,寫成了緬甸第一部現代小說《貌迎貌瑪梅瑪》。不久,緬甸文壇就出現了吳臘、德欽哥都邁、列蒂班蒂達吳貌基、比莫寧、摩訶瑞等一大批作家。他們在作品中揭露了西方文化對緬甸社會,特別是對緬甸青年的侵蝕,表達了緬甸人民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感。其中愛國詩人德欽哥都邁的詩作最富有戰斗性。隨著緬甸民族斗爭的廣泛和深入開展,緬甸文壇先后出現了實驗文學運動和新文學運動,還成立過紅龍書社。這些不僅使緬甸文風得到改進,創作內容也有了新的開拓,同時也涌現了不少優秀作家。如德班貌瓦、佐基、敏杜溫、吳登佩敏、貌廷等,還出現了象《摩登和尚》、《鄂巴》等一批優秀小說。
1948年緬甸獲得了獨立,民族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緬甸翻譯協會,即緬甸文學宮在發展緬甸文學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緬甸獨立初期,在新文學思潮的影響下,尤其是1962年后,在緬甸政府的號召下,廣大作家都注意深入生活,努力創作。應該說,緬甸作家們在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加尼覺瑪瑪禮的《不是恨》、人民報吳拉的《監獄與人》、吳登佩敏的《旭日冉冉》、八莫丁昂的《鄂奧》、那加山貌基辛的《山區盛開平原花》等都是這一階段出現的深受讀者歡迎的作品。它們中的大多數都獲得了緬甸文學宮頒發的文學獎。當然,與此同時,文學界也出現為數不少的消閑性作品,影響著緬甸文學的健康發展。
上一篇:統一性
下一篇:緬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