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義
這個術語表達了一種文藝觀點,即藝術是自我獨立存在的,它不需要服從于任伺別有動機的目的,也不應該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非美學的標準加以評價。唯美主義的倡導者經常自覺地反對藝術上的教誨主義。一般說來,在既不相信藝術也不相信藝術家的中產階級社會里,這些人屬于少數派。
這種文藝觀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國浪漫主義運動時期的作家和哲學家,如康德( 1724—1804 )、謝林(1775—1854)、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等。他們一致主張藝術是獨立自主的。康德強調藝術作品存在的“純粹性”和“超然性”;席勒聲稱形式高于一切;歌德認為應當把藝術作品看作是自我獨立的有機體;謝林則宣稱藝術作品是以獨有的方式再現一般于個別之中。在英國傳播唯美主義思潮的主要有柯爾律治(1772—1834)及卡萊爾(1795—1881);在美國有愛默生(1803—1882)及愛倫·坡(1809—1849);在法國有熱衷于傳播德國文化的德·斯塔爾夫人(1766—1817)、維克托·庫辛(1792—1867)和他的門生蒂奧弗爾·儒弗魯瓦等。據說庫辛在1818年發表《真、善、美》演說時就使用了“為藝術而藝術”這句名言;后來康斯丹特(1767—1830)在《日記》中也間或使用它。維克多·雨果(1802—1885)給《克倫威爾》及《埃爾納尼》所寫的序言中也包含有“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
在現代文學中,最初有意識地使用“唯美主義”這個口號的是法國詩人戈蒂耶(1811——1872),他在小說《莫班小姐》(1835)的序言中,頗有風趣地否定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實用價值”的觀點。另一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21—1867)贊同戈蒂耶和愛倫·坡的觀點,認為詩歌就是“用節奏創造的美”(見《詩歌原理》,1850年版)。他對“經驗”的含義給以美學上的解釋;他自稱在寫作詩歌時,只考慮到藝術家的尊嚴,要通過創作過程本身去領悟事物的“終極存在”。但是,他的觀點并不始終如一。當涉及詩歌中素材的內在含義時,他說他的詩興部分來之于道德上的啟示。盡管他信奉藝術的“純粹性”,但是他卻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流派主張抹煞道德存在的幼稚空想。
波德萊爾認為,經驗就是需要詩人加以整理的、到處可見的象征符號。他提出了一種“對應”理論,就是各個感覺客體和“心靈主體”之間,各個感覺器官的感受力之間存在著對應互通的關系。這些論點都為馬拉梅(1842—1898)、魏爾蘭(1844—1896)為首的法國象征主義運動所采用。象征主義者主張采用啟示性的象征符號,而不用理性的陳述,去表達濃縮的感情。他們也努力提煉和純化詩歌語言。他們師承愛倫·坡的看法,認為詩歌就是要力求表達音樂中那種超脫現實的感情;“理想的美”要在可感知的世界以外去追尋,雖然這種美是由可感知的世界,或者說是由一些象征符號,所激發的。象征主義者這種看來矛盾的論點,在德國作曲家瓦格納(1813—1883)的作品中找到了他們所孜孜以求的樣本。象征主義者很像訓練有素的能工巧匠,潛心琢磨存在于一首詩的整體和構成它的詞語及意象之間的錯綜微妙的關系。法國文學中象征主義源流延續是十分明顯的。創始者是馬拉梅。接著是蘭波(1854—1891),他強調“要使人的一切感覺器官能陷入狂亂”,以獲取新的詩歌效果和精神上的完全自由。以后有瓦萊里(1871—1945),他的詩歌追求生動的意象,要創作出一種從感情上及理性上都切合的“純粹詩歌”。其后有阿波羅內爾,他鼓吹自由主觀主義,并預見了后來的超現實主義。再后又有勃勒東(1896—1966)及艾呂雅(1895—1952);他們是超現實主義者,經常在精神狂亂狀態中,挖掘詩歌的潛意識。
英國的唯美主義,是本國和法國雙重影響的產物。浪漫派注重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這一傾向推動了19世紀80年代英國的唯美主義運動。當時,先拉斐爾派把濟慈和羅斯金所熱情崇拜的文藝美視為裝飾美,而否認道德內涵。在此時期及以后的十年中,影響較大的是作家裴特爾(1839—1894)。他在《論文藝復興》(1873)一書的結論中寫道:英國的唯美主義,幾乎已得到官方的許可。裴特爾極力主張感情敏銳的人,要在胸中“經常點燃起寶石般的美感烈火”,去尋求生命中極其珍貴的一剎那,把平常的感情升華到“詩的激情,美的向往及為藝術而藝術”的頂峰。他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19世紀90年代的英國著名詩人,如王爾德(1854—1900)、道森(1867—1900)、青年時期的葉芝(1865—1939)等。摩爾(1852—1933)、西蒙斯和戈斯(1849—1928)等人,在90年代把法國新一代的作家和畫家的作品介紹給了英國人民。稍后不久,詹姆斯·休內克(1860—1921)在美國從事相似的活動。
從詩歌創作活動的發展過程看,對于英國19世紀90年代詩人影響比較大的是波德萊爾的神秘主義和魏爾蘭的觀點。魏爾蘭一貫主張詩人應當描述情感的細膩神韻,在詩歌中創造動人心弦的音樂境界。相比之下,馬拉梅作品中表現的生硬的藝術手法影響較小。
1899年,西蒙斯的《文學創作中的象征主義運動》出版,從而使英、美兩國現代詩歌的先驅艾略特(1888—1965)、龐德(1885—1973)了解到法國象征主義流派的作品。他們在盎格魯—撒克遜傳統中融合了法國唯美主義詩學的精髓,即認為詩歌是不具人格的客觀存在實體的觀點。現代美國詩人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象征主義影響熏陶的結果,如麥克利什(1892—1982)、艾肯(生于1889)、肯明斯(1894—1962)、瑪麗安·莫爾(1887—1972)、史蒂文斯(1879—1955)、哈特· 克萊恩(1899—1932 )、蘭塞姆(1888—1974)、泰特(1899—1979)等,他們都喜愛琢磨作詩技巧,反對傳統道德觀念對詩的制約。在英國,艾略特的追隨者,如奧登(1907—1973)、劉易斯(生于1904)、斯彭德(生于1909)、麥克尼斯(1904—1963)等,雖然在早期都傾向于關注社會問題,后來卻全部接受了藝術獨立自主的觀點。現代派詩人,如羅伊·坎培爾和羅伯特·格雷夫斯,創作出一種結構致密的象征主義詩歌;其他詩人如伊迪絲·西特韋爾(1887—1964),迪蘭·托馬斯、勞倫斯·杜雷爾、戴維·加斯科因、喬治·巴克爾等都受到象征主義的后續流派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德國,斯特凡·格奧爾格和賴納·馬里亞·里爾克等人早期的詩歌也顯示出法國唯美主義的影響。總的看來,除了一些超現實主義者外,所有這些現代的唯美詩人,都沒有承襲馬拉梅及其同時代人的觀點,而是把詩歌創作看作是一項社會性的、為公眾服務的活動。但是,對于所有上述詩人來說,唯美主義最重要的意義在于:美的事物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詩人應在作品中努力追求技巧上的完善。正是這種認識成了他們終生從事詩歌創作的強大動力。
上一篇:哀歌
下一篇:土耳其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