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這花是很普遍的,似乎我所到過的地方都看見過。
也和它生長地域的普遍一樣,它普遍地得著人們的喜愛。在北方,像樣一點的商店門口,都擺上這么兩盆或四盆夾竹桃。從街的一頭看過去,仿佛成了夾竹桃的林。而一般住戶,只要那主人喜歡玩玩花草,也總離不了夾竹桃。
花呢,難看倒并不難看,不過要說怎么特別好,也不見得。顏色既不嬌艷,又不幽雅;香味既不濃郁,也不淡遠。然而竟有這么多人喜愛它。
我想這大概是由于和它的名字一樣,既是竹又是桃的原故吧。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竹子和桃花是含有兩種相反的象征意味的:竹子是高雅出塵,而桃花則未免近俗。這只要看中國的畫兒里,高人雅士總是在竹林里彈琴長嘯,而妓女俳優卻大半在桃花下勸酒唱曲就可以知道的。夾竹桃之妙,就妙在此處。它把這絕不相侔的竹子的雅,和桃花的俗,給調和了起來,俗不傷雅,而雅中又有俗。雅人可以欣賞它的“竹”的那部份,而俗人又可以欣賞它的“桃”的那部份,不雅不俗的人,就可以欣賞它的全部。而這又是很合乎中庸之道的!
因此,無論是高人雅士,富商大賈,馬褂遺少,西裝青年,深閨名媛,馬路小姐,都和夾竹桃成了知己。此所以商店門口必擺上幾盆夾竹桃,而清代有個女詩人竟不惜勞心敝志地做了十六首律詩來歌頌它了。
說句老實話,以前我對夾竹桃是沒有什么好感的,原因倒不是雅俗的問題,而是覺得它有點像伊索寓言里的蝙蝠,東倒西歪,沒有一點骨氣。
不過近來對它的觀念卻漸漸地改變了,這是看了一部《石頭記評花》引起的。這書里面把平兒就比作夾竹桃,底下還注上一句《西廂》:“好教我左右做人難?!边@一注,可真地注出了夾竹桃的心思,以前我對夾竹桃是只從某一點去看的,所以只覺得它可厭,其實要是從各方面去體貼它的苦衷,這花倒是很值得人同情的。
現在可也真地有點叫人“左右做人難”了,忽而提倡科學,忽而高呼讀經;忽而主張語體,忽而推行文言。改革漢字,當年早有明文;臨摹楷書,今朝復見校令。破除鄉民迷信,社教化裝宣傳;超度將士陣亡,和尚袈裟拜懺。恍恍惚惚,孰是孰非;蕩蕩悠悠,誰從誰舍?嗚呼——怎么辦呢?
因此一見夾竹桃在迎風搖擺,就不免有“同是天涯”之感,而對它也就更加親切起來。
現在我的案頭正供著一瓶夾竹桃,淺紅色的花朵,襯著娟娟的綠葉,在豆油燈光里微微地顫動著,默然相對了半天,乃作此文以哀之。
(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七日)
賞析古人作文,講究“尺水興波”。即在短小的篇幅里,將文章寫得曲折跌宕,搖曳多姿。《哀夾竹桃》就是一個范例。
作品采取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傳統手法,以夾竹桃的“既是竹又是桃”,比附“左右做人難”,譏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時勢多舛,綱紀無常。作者對這個寓意的推出是頗見匠心的。文章先以閑適徐緩的筆調敘寫夾竹桃如何普遍受人喜愛;既而狀寫夾竹桃“俗不傷雅,而雅中又有俗”的特征,遂將全文推向第一個高潮:“無論是高人雅士,富商大賈,馬褂遺少,西裝青年,深閨名媛,馬路小姐,都和夾竹桃成了知己”。讀到這里,我們可能以為作者要放開筆墨,寫一篇“夾竹桃贊”或“夾竹桃賦”了。然而文章突然作轉,說“我”以前對夾竹桃并沒有什么好感,原因是它“東倒西歪,沒有一點骨氣”。既而再轉,又說我們應該全面理解夾竹桃的“心思”和“苦衷”:它是“左右做人難”啊!文章像一幅長軸畫卷,漸次舒展,到這里我們才窺見它的真正寓意。經過一番輾轉騰挪,一波三折之后,將全文推向又一個高潮:時下“忽而提倡科學,忽而高呼讀經;忽而主張語體,忽而推行文言。改革漢字,當年早有明文;臨摹楷書,今朝復見校令。破除鄉民迷信,社教化裝宣傳;超度將士陣亡,和尚袈裟拜懺?;谢秀便保胧鞘敕?蕩蕩悠悠,誰從誰舍?嗚呼——怎么辦呢?”最后,文章乘勢而下,很自然地推出一個“哀”字,千頭萬緒,九九歸一,水到渠成,點破文題。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拳師,前邊展示的各路招數固然使人稱道不已,而這最后的一招,才令人拍案叫絕。
一篇千字短文,要寫得跌宕曲折,除了在結構安排上要盡量多一些起伏變化,不要搞成“直頭布袋”之外,還要從總體構思上講究辯證法,講究相反相成,即古人所說的“反類尊題”。蘇軾的《秋陽賦》,欲賦秋陽之可喜,先說夏潦之可憂。李涂在《文章精義》中評論道:“文字有反類尊題者,子瞻《秋陽賦》先說夏潦之可憂,卻說秋陽之可喜,絕妙!若出諸人手,則通篇秋陽,漸無余味矣。”丁易的《哀夾竹桃》也是這樣:本欲哀之,卻先頌之,反類尊題,余味無窮。
上一篇:《鐵騎兵》原文|賞析
下一篇:《從吃茶漫談重慶的忙——旅渝隨筆》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