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校勘
指對現存文本的各種形式或狀態進行分析,以便確定原始文本的形式或狀態的性質;并對確定的文本的狀態進行校訂,以便盡可能地剔除其中的錯誤。文本校勘有時又叫作“對校”(亦稱“初級校勘”),以別于“理校”(亦稱“高級校勘”),即對已經校勘過的文本進行分析,以便確定文本的年代和原作者的一致性或多樣性。文本校勘有時可以從文本分析所取得的資料中得出結論,但一般說來,都是先作文本校勘,然后再進行文本分析。雖然文本校勘主要是作為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輔助學科,但它作為一項理性研究工作確有其自身的魅力。
對校與理校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嚴格,批評家可根據校勘的具體情況加以靈活應用。譬如,在《舊約》“約伯記”一章的圣經詩歌中,許多批評家確信約伯與他的三個朋友之間的對話關系傳訛了。可是卻有幾位批評家(如莫爾頓、貝茨)搞出了幾個他們自己認為符合作者本意的人物對話順序的文本來。在對校內部的各種界限也往往飄忽不定。一些批評家主張對文本不作任何校勘,而另一些批評家只管校勘,不顧其余。一個未被校勘的文本叫原始本。將流傳下來的各種形式的文本中最佳的部分抽出來合成的文本(實踐中往往是以其中的一種為主,同時參考別種)叫折衷本。依照上面文本校勘的定義和步驟所產生的文本叫考訂本。
人們很少運用產生折衷本的方法來校勘一首詩,只有在很難搞清該文本的多種形式孰先孰后,或者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相當模糊的情況下才采取這種辦法,而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
上一篇:效應論錯誤
下一篇:斯里蘭卡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