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派詩人
指1955年到1960年間活躍于美國詩壇的一批詩人。他們雖然是一個松散的集合,卻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他們的主要作品都發(fā)表在《常青評論》《袖珍版詩人叢書》和《垮掉派思想》等書刊上;他們有著共同的社會觀——不關心政治、反對知識、提倡浪漫主義式的虛無主義。這個流派的名稱“beat”,可以表示“被打垮”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受盡打擊”以及“挨打者”等意思;一般漢譯即為“垮掉派”。因此,垮掉派主要是因為有共同的社會思想態(tài)度,而不是因為有相同的文學風格、文學題材、文學形式而形成的一個詩歌流派。
垮掉派中的著名詩人包括:新惠特曼派的艾倫·金斯堡、“自發(fā)式”作家杰克·凱魯亞克、純浪漫主義型的象征派作家格雷戈里·科爾索以及達達主義一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費林格蒂。由于有這么多不同風格的詩人匯聚一堂,因此可以說垮掉派的創(chuàng)作包括了美國、英國、法國三個國家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全部特征——從30年代美國馬克思主義無產(chǎn)階級的現(xiàn)實批評性詩歌,到蘭波式的精神—感情幻想型詩歌,以及E·E·肯明斯那種在語言與形式上進行革新試驗的詩歌,百花齊放,五彩紛紜。肯尼斯·雷克斯羅斯與亨利·米勒是垮掉派初期的支持者。后來他們對垮掉派的宗旨及其成員感到失望而不再支持這一流派。接替他們扮演垮掉派的資深支持者角色的是保羅·古德曼和諾曼·梅勒。垮掉派詩歌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他們的詩歌都適合于在爵士樂的伴奏下進行朗誦。其次他們的詩歌都表現(xiàn)出一種感情與感覺的狂熱與幻覺狀態(tài)。因此,垮掉派中更具有宗教傾向的詩人,在其作品中便表現(xiàn)出某種宗教崇拜的神秘感。例如安東尼努斯的羅馬天主教色彩,艾倫·金斯堡的猶太教色彩,加里·斯奈德的佛教色彩等。另一方面,像格雷戈里·科爾索和邁克爾·魯梅克一類沒有宗教傾向的詩人,則對麻醉劑造成的幻覺表現(xiàn)出明顯的迷戀。美國垮掉派詩人的作品被大量地譯成歐洲文字,廣泛地流傳于德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等地。到了1961年,垮掉派詩歌在柏林、巴黎和哥本哈根,比在其發(fā)源地舊金山與紐約,受到更大的重視,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詩歌流派。
上一篇:坦齊馬特文學
下一篇:埃塞俄比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