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文質彬彬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語見《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野,質樸鄙野。史,古代史官近于卜祝之間,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卜祝之辭,率多夸飾。孔子指出,無論言辭或寫作,質樸多于文采,就不免鄙野;而文采多于質樸,又流于浮夸虛飾。只有文采與質樸兩者恰當地結合,才是君子的風格。彬彬,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說:“文質相半之貌。”朱熹《論語集注》云:“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貌。”文質彬彬,原是指仁義道德與禮樂文化修養兼備。但后人加以引申發揮,常指文學創作,因此對后世文藝批評影響至為深廣。如《韓非子·難言》“繁于文采則見以為史”,“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即本于此。其后批評家或引申以指文章風格的麗彩與質樸相配合,或引申以指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相結合。這些都在某種意義上發揮了孔子“文質彬彬”之說。但按孔子原意,不論文或質,都兼有內容與形式兩重意思。質,作為本質、質地、實質等,是偏于內容方面的;但樸素、自然、本色的表現,則又是屬于形式的了。文,作為文采麗藻華飾,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然而孔子論文,大都與其人的思想品德氣質相聯系。《論語·公冶長》載:“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就是兼指道德文化修養而言的。又《論語·顏淵》載:“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 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子貢對棘子成重質廢文的片面觀點表示遺憾,認為這是駟馬難追的失言。他繼承孔子“文質彬彬”之說,指出了文與質有其同一性,不可偏廢。子貢是孔門中擅長言辭的高足,他的發揮,合于孔子意旨,孕育著內容與形式統一、樸素與華采結合的辯證因素。后來陸機《文賦》云:“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云:“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云:“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所論文質,內涵有小別,但反映了儒家“文質彬彬”之說的影響在歷代文學發展中源遠流長。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文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施注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