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比肩墓
亦題《比肩人》、《陸東美》。南朝齊志怪小說。祖沖之撰。原載《述異記》。《太平廣記》卷三八九引載。魯迅《古小說鉤沉》和鄭學弢校注《列異傳等五種》皆輯錄。吳組緗等《歷代小說選》、李格非等《文言小說》、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均選錄。小說寫父子兩代夫婦恩愛、生死不渝故事。三國東吳黃龍年間(229—231),海鹽縣(今浙江省平湖縣東南)有個陸東美,妻子朱氏貌美賢慧,二人相敬如賓,雙出雙入,寸步不離,時人稱他們為“比肩人”。后來,妻子死去,東美也絕食而亡。家里人十分悲哀,把他們合葬。不到一年,墳墓上長出一棵同根二枝合抱的梓樹。孫權聞后很感動,就封其里為“比肩墓”,又叫“雙梓”。后來,他們的兒子陸弘同妻張氏,也是相親相愛,吳人又稱他們為“小比肩”。作者通過陸東美、陸弘父子兩代夫妻情義篤厚,生死與共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愛情和婚姻生活所懷有的美好愿望。夫妻恩愛這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道德境界。有首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愛,君死又隨人去了。”(《紅樓夢》中“好了歌”)殊不知世上恩愛夫妻多的是。但是恩愛而達到“夫妻相重,寸步不離”的境界就比較少了。而能同生共死且不惜以身殉之的夫妻,那就更罕見了。當然,現在并不提倡為情殉身,但在古人那里,有不少人在追求這一倫理的理想境界。像陸東美,在妻死后“不食求死”,能達到這樣倫理境界,是十分可貴的。尚須指出的是,陸東美夫妻關系中還表現出一種平等色彩。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來講的是“夫唱婦隨”、“嫁雞隨雞”論,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屬品,本身沒有獨立人格。但陸東美和妻子朱氏的關系是平等的。朱氏死后,“東美不食求死”,不是妻子為丈夫殉情,而是丈夫為他心愛的妻子去死,這是對傳統的封建夫權思想的叛逆。故事中所表現的夫妻關系平等的思想特色,在漢魏六朝同類小說和其它同類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則是獨樹一幟的。生死與共似乎還不足以抒出作者的胸臆,故事發展到后半部分,兩人被合葬后,出現了超現實的描寫:“未一歲,冢上生梓樹,同根二身,相抱而合成一樹,每有雙鴻常宿于上。”這種浪漫主義的奇思遐想,是對現實中的夫妻情篤意境的一種升華。夫妻情篤的現實境界與“合抱樹”、“雙鴻飛”的理想境界融為一體,構成了夫妻理想婚姻的極致,顯示出了作品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藝術手法的運用所取得的藝術成就。當然這篇作品美中不足的是情節較為單純,社會內容也較為單薄;但我們不能苛求于古人。關于“合抱樹”“雙鴻飛”的情節,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敘有焦仲卿、劉蘭芝雙殉情后,合葬墓上出現了雙桐相交、鴛鴦雙飛之事;《韓憑夫婦》故事中,也敘寫有“相思樹”和“交頸鴛鴦”之情事等。這些理想化的藝術描寫,在漢魏六朝文學中成為浪漫主義主潮。元代林坤《誠齋雜記》卷上、明馮夢龍《情史》皆采錄此故事。“比肩”為著名典故。《爾雅·釋地》載有比肩民之事,后經此篇“比肩人”等民間傳說演化成了“夫妻情篤”的代名詞。
上一篇:《先秦·殷祝》簡析
下一篇:《秦漢·班固·漢武內傳》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