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悖論詩學
美國華裔學者劉若愚認為,悖論詩學以語言悖論為基礎。而語言悖論有正反兩種表述形式,即認為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必要工具,但又說它不能勝任其職;或斷言至深至美之物難以用言詞來傳達,而立論者卻用言詞作出這一判斷。老子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即是一種悖論。莊子亦云,“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莊子·寓言》),“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莊子·天道》)。這是后代言意之辯的發端。這種思想滲入文學批評以后,便形成了一種悖論詩學。陸機《文賦序》已知詩學的悖論特質,指出寫詩難以盡善盡美,因為現實有不可描述的一面,又以“操斧伐柯”為喻,指出論說詩藝更難做到詳盡無遺,因為這要觸及寫詩之難以盡述所思、所想的性質。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劉勰同樣承認“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因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并指出還有“至精而后闡其妙,至變而后通其數”,大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情況。在此,劉若愚就其間辯證關系,指明了中國悖論詩學的真諦:“認識語言、詩歌和詩學的悖論性質,并非要順理成章地放棄語言、詩歌和詩學,恰恰相反,這一認識引導著悖論詩學的發展。”他又強調,這種悖論詩學并非純粹關于悖論的運用,也并非等同一切詩語皆具悖論性的觀點,它“可以概括為言少而意多的原則,其極端形式則是無言而言盡的原則”。他說,唐代以降,不斷有人對此做出闡發,如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品》)、嚴羽說“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等等。甚至詩人也深通此理,李白云:“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沓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詩人以不答而答,顯然其感染力比明確回答更強些(《語言·悖論·詩學》,普林斯頓,1988)。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懷麓堂詩話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