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葉燮
字星期,號己畦。浙江嘉興人,寄寓吳江(今屬江蘇)。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進士。康熙十四年,謁選為揚州寶應知縣。時逢三藩之亂,寶應地值南北要沖,縣境又瀕運河。軍兵往來,擾攘之處實多,又遭歲谷不登,民乏食,惟賴燮經營擘畫,地方得以保全。因伉直不附上官之意,至縣不到二年而落職,當時同被罷黜者還有嘉定知縣、名儒陸隴其。燮聞之,不以去官為憂,以與隴其同劾為幸。罷官后,縱游泰岱、嵩高、黃岳、匡廬、羅浮、雁蕩諸山,晚年定居吳縣之橫山,故人又稱橫山先生。一生性好山水,海內名勝游覽幾遍,其詩多為記其行旅與描寫山水名勝之作,如《大庾嶺》、《括蒼道中》皆為描山繪水之佳作。其寫景,刻意生新,不追求神韻興象,如:“二月花爭發,尋山一徑冥。峰回常抱影,云斷半銜青。柳露沿溪屋,人歸隔嶺亭。桑榆留晚照,尚及渡前汀。”(《尋山》)正如徐世昌所言,其“詩不屑隨俗作甜熟語,寧拙毋巧”(《晚晴簃詩匯》)。其《雜詩十二首》皆寫作者作寶應縣令時“實事”,揭露了清兵南征三藩之亂時之驕橫不法、滋事擾民,以及廣大人民在天災人禍雙重災難下所遭受的痛苦,如:《御馬來》寫皇帝禁軍侍衛不可一世,隨意踐踏一切;《軍郵速》寫當地官吏與百姓對傳遞信息軍郵人員的恐懼;《荷鍤夫》寫人們無衣少食,而丁壯仍要被征去整治河道,以利軍運;《湖天霜》寫縣官草菅人命。從這些作品中可見到“康熙盛世”之另一面。燮論詩自成系統,以唐詩為宗,又能廣泛吸收歷代詩歌創作成就,并從文學史角度與運用歸納法,研究詩的源流正變,成一家之言,對于薛雪、沈德潛有很大影響。著有《己畦文集》、《己畦詩集》、《原詩》等。沈德潛為作傳。《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古謠諺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吟窗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