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詩
人類從遠古時代開始,就很自然地使用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或不可能實現的事物,作為夸張的表達方式。古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有兩種最為常見的夸張形式:一種是“倏然實現”型,指的是不可能實現的事竟然出人意料地即刻實現了;另一種是“不可計數”型,如岸上的沙粒,夜空的繁星,水濱的卵石,大海的浪花,田野的谷穗等等。這兩種夸張表達方式在中世紀的文學中都非常罕見,甚至絕無僅有。但是法國的情況則相反,古代法語作家采用了游俠題材,大量描寫荒誕不經的武功故事,如菲力普·德·波馬努瓦的《游俠傳》,無名氏作者的《德·阿拉游俠記》等。法國東南的普羅旺斯地區的作家后來也采用了類似的風格。他們演述的故事由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1304—1374)寫成十四行詩而廣為流傳。彼特拉克流派的詩人在創作中也重新大量采用古代希臘及拉丁詩歌的夸張手法,其作品一時風靡整個歐洲。他們在詩歌中或著意刻畫意中人的殘酷負情,或表白自己對愛情的堅貞、贊美和忠誠等繾綣癡情。但是,在彼特拉克流派以后,這種表現手法顯然趨于衰落,文學作品中很少再加采用。
上一篇:德欽哥都邁
下一篇:戰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