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溫柔敦厚
《禮記·經解》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中庸》曰:“夫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所謂“教”即對人道德品格的后天培養。“詩教”就是以《詩》的道德思想施教于人。程廷祚說:“《論語》所載圣人以詩為教者,無非治心治身、事父事君之道,曰不學于此,則無以為政,無以能言,其猶面墻而立。”(《詩論十五》)沈德潛也說:“詩之為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用如此其重也。”(《說詩晬語》)孔子詩教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就是以《詩》的道德思想施教于人,使人具有《詩》的道德思想,而“溫柔敦厚”便是對《詩》道德思想的精辟概括。孔穎達疏曰:“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曰 ‘溫柔敦厚詩教也’。”
孔子所說“溫柔敦厚”有三義:一指《詩經》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形式,這是孔子及其同時代人的共識。“溫柔敦厚”與“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評價大致同意,都是指“發乎情,止乎禮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等符合禮義的抒情與諷諫。
二指用詩的方式。不論是賦詩言志,還是言語引詩;也不論是興、觀、群、怨,還是事父、事君; 也不論是立身行事,還是授之以政,都應模仿《詩經》“主文譎諫”的方式。態度溫和,感情不能過于激烈;言辭要委婉含蓄,“不直言君之過失” (孔穎達《毛詩正義》)。
三指用詩于修身教化的目的、效果或要求,這是孔子詩教的主要內容。《禮記·經解》還載孔子語云: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深刻地領會并掌握《詩經》精髓的人才會修養出溫柔忠厚的道德品格。夏傳才先生對此有精到的論述,他說:“溫柔敦厚”,是孔子詩教“對人的政治道德和思想修養的基本要求。在政治上,統治者治人而仁民,被統治者守舊制而不犯上,批評而不破壞,怨刺而不作亂,思想感情的表達要含蘊委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犯而不校,調和矛盾,不發展到對立面。所以,孔子對于那些批評、諷刺、怨刺以及感情的流露,只能容許到一定的限度,不能超出 ‘禮’的范圍。”(《〈詩經〉研究史概要》)
究其實質,孔子所說“溫柔敦厚”、“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都是其以仁為核心內容、以禮為表現形式、以中庸為思維方法和道德標準的儒學思想在教詩用詩中的具體體現。
上一篇:詩經研究·清:漢學《詩經》學的復興·清代漢學《詩經》學復興的原因
下一篇:詩經研究·現當代:《詩經》研究的新紀元·燕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