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宋元明:宋學《詩經》學的興起與衰落·宋學 《詩經》學
宋代統治者在結束了五代十國大動亂之后,也同樣是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利用儒家思想重整被破壞了的倫常綱紀,以維護整個封建統治秩序。在科舉中同樣是提倡尊孔讀經; 以明經取士。但宋代經學的實用目的更強了,不再像唐代以《毛詩本義》為唯一標準,只讓經生背誦僵化的條文,而是以經義論策,要經生從《詩經》中引申發揮出解決宋王朝現實社會矛盾的政策策略。政治的需要,官祿的誘引,大大促進了宋代經生對《詩經》的研究,促進了充滿懷疑精神的思辨學風的興起,動搖了漢學傳統義疏的統治地位。漢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從此結束,以疑古思辨革新為特色的宋學及宋學《詩經》學應運興起。
北宋初期篤守毛、鄭古義,至宋仁宗慶歷年間恢復明經科后開始大變。陸游說:“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圣人乎!自慶歷后,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語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八) 夏傳才 《 〈詩經〉 研究史概要》將宋學《詩經》學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慶歷之后的北宋時期,歐陽修和蘇轍首先對漢學 《詩經》序疏提出異議。歐陽修著《毛詩本義》,指摘《詩序》、毛《傳》、鄭《箋》的錯誤及它們之間的矛盾,而斷以己意。蘇轍著《詩集傳》對《詩序》提出疑義,謂《詩序》不可盡信,其書只取各篇《詩序》的首句,余皆廢棄不用。三人都是名震一代的大家,且言之鑿鑿,持之有據,故影響極大,動搖了漢學《詩經》學的權威地位。
第二個時期是南宋初到朱熹完成《詩集傳》時期,宋代《詩經》研究者的思辨精神,轉化到《詩經》的文字、音韻、訓詁、義疏的切實研究。大膽懷疑,自由研究,注重考證,提出新見,是這個時期宋學《詩經》學的特點。理學大師鄭樵著《詩辨妄》專攻毛《傳》、鄭《箋》,謂《詩序》為“村野妄人所作”,極力主張廢序。朱熹 《詩集傳》集宋學《詩經》研究之大成,并體現了他的理學觀點,成為權威性的《詩經》注本。宋學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同漢學斗爭,此時宋學壓倒了漢學,宋學《詩經》學取得統治地位。
第三個時期是南宋理宗定理學為官方哲學之后,理學泛濫,《詩集傳》中封建腐朽的理學觀點被突出了,它的求實精神漸漸失去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著作王柏的《詩疑》,將宋學的懷疑學風變為主觀臆斷的理學空談。宋學《詩經》學變得日益僵化、煩瑣和空疏。
上一篇:詩經研究·宋元明:宋學《詩經》學的興起與衰落·宋儒說賦比興
下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