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詞· 蘆川歸來集》新詩鑒賞
詩詞別集,十卷,詩四卷,詞三卷,南宋張元干撰。元干(1091~1161)字仲宗,號蘆川居士。又號真隱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少時曾在汴京太學讀書,學詩于江西詩人徐俯。宣和七年(1125)任陳留縣丞。靖康間金人南侵,張為主戰派首領李綱僚屬。紹興中胡詮上書請斬秦檜等,被貶斥編管。張為胡送行并寫詞稱頌,被除名。
張氏在北宋“政和、宣和間,已有能樂府聲”(周必大語)。此間作品多以離愁別緒,四時風物為題材,風格典雅嫵秀,近于周邦彥。如《望海潮》(癸卯冬……)、《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蘭陵王》(綺霞散)、《祝英臺近》(枕霞紅)等。這些詞大多善于鋪敘鉤勒,音律和諧,文詞工麗,情思明艷,可見盛行于汴京大晟詞風的影響。《風流子·政和間過延平,雙溪閣落成,席上賦》:“飛觀插雕梁。憑虛起,縹緲五云鄉。對山滴翠嵐,雨眉濃黛;水分雙派,滿眼波光。曲欄外,汀煙輕冉冉,莎草細茫茫。無數釣舟,最宜煙雨;有如圖畫,渾似瀟湘。”從布句、結構、句法與清真詞相比,雖不如其典雅細膩,但亦頗有依稀相似之處。
北宋亡國慘禍刺激了張元干,此后其詞風一變為慷慨豪邁,寫下了許多抒發愛國激情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紹興八年(1138)贈給李綱的《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和因之而得罪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特別是后一首詞傾注了詞人的滿腔憤恨。此時北方大好河山為金人蹂躪踐踏,南方則愛國有罪,冤獄遍于國中。因此,他把矛頭指向了朝廷:“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向,況人情老易悲如許(一作“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惟有這樣強有力的詩句才能與胡詮震動天下的上疏相互輝映。張氏在詞中反映了國家、民族的危難,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主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表達了廣大人民對金人侵略者和朝中投降派的痛恨,因此不僅他受到迫害,而且其作品“忤時相意,語及譏刺者,悉搜去”(張廣《蘆川詞序》)。現存詞的長調中與當時時事有關的還占大多數,如《念奴嬌》《石州慢》等。他還有一些寄托遙深的作品,如《蘭陵王·春恨》《石州慢》(寒水依痕)等。
張詞雖多寫民族苦難、政治混亂,但其詞境界闊大、光明,給讀者以鼓舞。他說:“壯觀在人間。”(《水調歌頭》)他的詞也描繪了壯觀的境界:“垂虹望極,掃太空纖翳,明河翻雪。一碧天光波萬頃,涌出廣寒宮闕。”(《念奴嬌》)“夜久波光山色,間淡妝濃抹,冰鑒云開。更潮頭千丈,江海雨崔嵬,曉涼生,荷香撲面,灑天邊、風露逼襟懷。”(《八聲甘州》)這些境界的描寫與其豪邁剛健詞風是一致的。
張詞不僅傳誦于當時,而且影響了一兩代人。四五十年后楊冠卿、韓淲等詞人尚和其《賀新郎》以表達自己的壯懷。張詞對辛派詞的形成亦有影響。
張詩雖出于江西詩派之門,卻能獨立于江西詩派之外,亦多思念中原故土、反映時代動亂,感念時艱、力主北伐抗金的作品。如《建炎感事》《上張丞相十首》為其代表作,詩風如其師徐俯所言“詩如云態度,人似柳風流”,可見其詩風更近于蘇軾。
此集為張氏詩詞文合集。初刻于閩,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元干之孫張欽臣刻之。“四庫”館臣據抄本,并考以《永樂大典》所載編成此集。
常見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四庫”抄本為底本的排印本。于1978年出版。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答萬季野詩問》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鳴堅白齋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