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唐詩紀事》新詩鑒賞
八十一卷,南宋計有功編纂。有功(生卒年不詳)字敏夫,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宣和三年(1121)進士,南宋初曾為利州路轉運判官,嘉州知州,自號灌園居士。
宋人十分重視研習唐詩,而唐詩在北宋只有少數有影響的詩人的別集以手抄口誦的形式在文人間流傳,一般詩人的作品及其有關資料,也多散佚。計氏在《自序》中言:“唐人以詩名家,姓氏著于后世,殆不滿百,其余僅有聞焉。一時名輩滅沒失傳,蓋不可勝數。”為了保存有唐一代文獻,使讀者了解唐詩之概貌,計氏編纂了此書。他說:“敏夫閑居尋訪,三百年間文件、雜說、傳記、遺史、碑志、石刻,下至一聯一句,傳誦口耳,悉搜采繕錄;間捧宦牒,周游四方,名山勝地,殘篇遺墨,未嘗棄去。”書中共收錄了一千一百五十位唐代詩人的作品,或錄篇名,或存全璧,或紀本事,兼采評論品藻。凡事其人可考者,皆撮述其世系爵里、生平經歷,以為知人論世之需。編者去唐尚近,他所引據的資料,許多已經散佚失傳,如果不是他網羅在此書中,后人則無法得知。
此書是較早地、系統地輯錄唐詩人及其作品的一部專著。
書中所開列的唐詩人名單基本上囊括了唐代詩人的入流作者,我們了解了他們及其作品,就掌握了唐詩的基本風貌。編纂者在編輯過程中,注意到所收輯材料的全面性。凡有可能的都要介紹作者身世,選錄作品和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所取作品多為有事可輯者,并以名篇為多。書中還從詩歌史角度收集了有關唐代詩人的歷史地位和詩歌流派的材料。如“沈佺期”門說:“張燕公謂佺期曰:‘沈三兄詩須還他第一’。”又說:“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
另外有關初唐“四杰”“吳中四士”“大歷十才子”的材料等都有記載。這些對研究唐代詩史有重要參考價值,甚至對唐史研究也有助益。如王禧在《序》中所言:“世之君子,欲觀唐三百年文章、人物、風俗之隆污、邪正,則是書不為無助。”
此書還開創了以人系詩、以詩系事的體例,后代之《宋詩紀事》《元詩紀事》《明詩紀事》《宋詞紀事》《元曲紀事》等書的編纂,皆受到此書的影響。
此書之缺點為誤收失考之處還很不少。如卷七十三所收僧隱丘詩《石橋琪樹》實際上是蔡隱丘的作品,編者一誤于佚去“蔡”姓,再誤于以為僧人,便擅加“僧”字。卷二十七記暢當時,兼及暢諸,言“與弟諸,皆有詩名”。實際在《元和姓纂》中就言暢當為河東人,暢諸為汝州人,根本不是一家。另外編輯失次、作者重出的情況也有,所收作品中“應制”“奉和”應酬之作占了很大比重。
此書最早刻于南宋嘉定間,為王禧所刻,世稱王禧本。明代有洪楩翻刻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5年以“洪楩本”為底本,校以汲古閣本,后附索引,排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欽定熙朝雅頌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楚辭章句》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