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 北宮詞紀》新詩鑒賞
散曲選集,全稱為《新鐫古今大雅北宮詞紀》,六卷,明陳所聞編選。所聞(1526?~1605以后)名藎卿,南直隸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舉人,曾任玉山知縣。后解職寄情山水,在南京與李登、王元坤等人組織“白社”,詩酒唱和。曾為徽州劇作家汪廷訥編刊書籍。
此書兼收元明兩代人散曲套數三百二十余套,計元人一百二十六家,明人八十家(包括外集),其中以湯式、陳鐸作品為最多,題材較廣泛,分“宴賞”“祝賀”“棲隱”“送別”“旅懷附悼亡”“詠物”“宮室”“美麗”“閨情”等部分,最后兩部分就有一百余套。
這些作品大多描寫男女間的相互渴慕和因為正當的情感得不到宣泄而產生的痛苦。
編者所謂“北宮”即指北曲,他認為北曲始于金元,摹繪神理、殫極才情,足以抉天地之秘。至明朝作者頗多,但大多音節乖戾,詞意鄙俚,《雍熙樂府》囊括雖多,但合格者僅有十分之一。有些名家,甚至未予收錄(參見《凡例》和朱之蕃《序》)。
由于陳氏編輯此書有正視聽、示人典型之意,因此他在收錄作品時既考慮到作品的音樂性(是否能唱),也注意到詞曲的內容(要有可讀性)。
《凡例》中說:“所選大都事與情諧,神隨景會,質不俚,文不支,闋雖短而詠周,章若斷而意屬,真可以陶镕心性,鼓吹詞場?!薄罢Z意俱高為上,短章辭既簡,意欲盡,長篇要腹飽滿,首尾相救。造句必俊,用字必熟,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聳觀聽,格調高,音律和,襯字無,平仄穩。不可作俗語、蠻語、謔語、語(“”即“嗑”,指無用之閑言碎語)、市語、方語(指方言)、書生語、譏誚語、全句語、構肆語(按:指可聽不可上紙筆之語)、張打油語、雙聲疊韻語。忌語病、語澀(生硬而平仄不合)、語粗、語嫩(庸弱而無大氣象)?!?/p>
在音韻上編者要求以周德清《中原音韻》為標準,并按照句法定式,不符合者則不入選。對于詞意俱佳而又不合律者編選者作了修改。當然并非此編所選的詞曲都能符合陳氏的要求,但從中可見陳之論曲主張。
此紀還應有外編六卷,已佚,現只殘存三卷,曾附現存明萬歷刊本,藏于北京圖書館。
現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排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金元部分·黃學士文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安雅堂全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