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宣雅
九場歷史話劇。作者田漢。最初發表于《劇本》1958年5月號;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6月初版。劇本取材于元代關漢卿所著悲劇《竇娥冤》的歷史事實。元代是少數民族封建強權政治統治下的時代,官府貪贓枉法,惡人肆意橫行,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當時,普通老百姓尤其是知識分子,對這種專制統治苦不堪言。戲劇家關漢卿目睹黑暗現實,便根據民女朱小蘭無辜慘遭殺害一案,創作了雜劇《竇娥冤》,以“不分好歹難為地,錯勘賢愚枉作天”的沉痛呼喊,表達了對黑暗統治的強烈抗議,當然也觸怒了官僚階層。他們迫使關漢卿修改劇中諷喻現實的章句,關漢卿嚴辭拒絕,因此身陷囹圄。由于強權統治的需要,元統治者對知識分子一向非常歧視,有“九儒十丐”之說,知識分子的地位空前地低下。然而在關漢卿身上卻體現出了中國知識分子“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人格情操。田漢在塑造關漢卿這一形象時,并沒有寫他戰斗的一生,而是集中描寫他一生中的一次戰斗,把他置于尖銳、激烈的戲劇沖突中來表現人物性格。戲劇一開始,關漢卿就被作者推向了正義與邪惡殊死搏斗的第一線。他面對“如箭穿著雁口,沒個敢咳嗽”的黑暗時代,義憤填膺,伸張正義,并向社會提出強烈的控訴。同時作品使用對比的手法塑造關漢卿的形象,把關漢卿與無恥文人葉和甫相對照,兩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社會,然而葉和甫的“卑俗”和“逢場作戲”愈加襯托出關漢卿的“高潔”和“浩然正氣”。該劇在藝術上的突出成就是,作者的浪漫主義氣質在劇中得到了充分表現。“以詩入劇”,詩情與劇情融合在一起,是作者劇作的特點,也是該劇的藝術魅力所在。劇中的《蝶雙飛》、《沉醉東風》兩個插曲把觀眾帶到詩境中,增加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有助于劇情發展和表現關漢卿的一身正氣。作品中也塑造了其他幾位人物形象,如朱廉秀、楊顯之、葉和甫等。但劇作也有不足之處,如關漢卿這一形象在某些方面有些“理想化”,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也有些“現代化”。
上一篇:尹昌龍《關于行規的閑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儀平策《關連長》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