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荀子
先秦政治學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名況,世稱 “荀子”。曾被當時的人尊稱為 “荀卿”,西漢時避宣帝劉詢名諱,改稱 “孫卿”。原籍趙國,五十歲時游學齊國。齊國從桓公始,就在都城臨淄 (今山東淄博) 的稷門附近設有一學宮,號 “稷下學宮”,是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學術交流中心。不管你是什么學派,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會受到齊王同樣的禮遇。各國學者慕名而來,在這里自由講學、論辨,形成 “百家爭鳴”的局面。但荀況來到稷下學宮時,前輩學者多已風流云散,數(shù)資格他 “最為老師”,于是被齊王列為卿,三度被推為學宮的 “祭酒”(主持人)。齊國學者不服氣,在齊王面前搬弄是非,荀況便前往南方的楚國,受到令尹 (宰相)春申君的賞識,出任楚國蘭陵的地方長官。春申君在楚國的內亂中被殺后,荀況也被罷官,但他沒有再離開楚國,就在蘭陵著書、授徒,終其天年。荀況雖為儒家,是孔門子夏一系的傳人,但卻自立門戶,被當時人稱為 “荀卿氏之儒”??鬃右詡鹘?jīng)的方式傳道,孔子死后,儒家后學分為傳道和傳經(jīng)兩派,子思、孟軻一派傳道,子夏、荀況一派傳經(jīng),故漢代經(jīng)學傳授系統(tǒng)多與荀況有關。但荀況并非照本宣科的迂夫子,他在思想上也自成一家,后人稱為“荀學”。他提出 “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有 “師法之化” 和“禮義之道”,人心才歸于善。這和孟軻的 “性善論” 正好相反?,F(xiàn)代學者馮友蘭認為這是由于兩人氣質不同,孟軻是 “軟心的哲學家”,荀況則是 “硬心的哲學家”。正是這一 “性惡論”,成為法家主張嚴刑峻法的出發(fā)點。在政治上,他主張禮法兼治,王霸并用,這與孔、孟的思想都大異其趣,故后人曾將其思想特點概括為 “禮表法里”。實際上,儒家發(fā)展到戰(zhàn)國后期,已經(jīng)有綜合百家的趨勢,荀況就完成了這一集大成的工作。漢代以后,儒家雖然從名義上獲得了獨尊的地位,但實際支配王朝政治的絕非原版儒學。漢宣帝有言: “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用,奈何純用儒術,用周政乎!” 近代維新派譚嗣同在其《仁學》 中說: “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皆大盜也; 二千年之學,皆荀學也,皆鄉(xiāng)愿也。唯鄉(xiāng)愿工媚大盜,唯大盜利用鄉(xiāng)愿?!北M管他是站在維護 “真孔學” 的立場上,斥兩千年來的儒學是“荀學”,是 “偽孔學”,但也說明了荀學對傳統(tǒng)政治的深遠影響。荀況是態(tài)度最鮮明的無神論者,從根本上否認了 “天命” 的存在,說是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又提倡 “制天命而用之”。這一點曾經(jīng)受到現(xiàn)代唯物史家的高度評價,但卻忽視了他還是主張 “神道設教”,即以鬼神來作為教化百姓的工具。從戰(zhàn)國到近代,荀況都被列名儒家,與孟軻并稱 “孟荀”,但他門下卻出了兩個大法家,一個是輔佐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政治家李斯,另一個是令秦始皇激賞的理論家韓非。這正印證了荀況的名言: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上一篇:禮俗學·習俗·茶酒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