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xué)·佛教·菩薩
佛教修證的第二等果位。菩薩是梵語音譯菩提薩垂的簡稱,菩提的意思是正,薩垂的意思是眾生,言既能自覺本性,又能普度眾生。羅漢修行精進,即成菩薩,僅次于佛一等。還有意譯為圣士、大士、超士的,所以一般人常稱菩薩為大士。菩薩以度眾生登彼岸為宗旨,可以出蓮座歷下界化愚頑。因此,隋唐以來,中國佛教通過種種傳說,逐漸請著名的菩薩東來定居,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與四大名山。四大菩薩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文殊是梵語文殊師利的略稱,尊號大智文殊,出生于古印度舍衛(wèi)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后來拜釋迦牟尼為師學(xué)道,在眾弟子中,以智慧超群而著稱,在佛寺中,他與普賢的塑像常立于佛之左右,其塑像頭頂有五髻,象征大日五智,手持劍,騎青獅,相傳以山西五臺山為其顯靈說法的道場。普賢是梵語的意譯,意思是普行賢德,其尊號大行普賢,與文殊并稱為釋迦牟尼的二脅士,手持蓮花,騎六牙白象,相傳以四川峨嵋山為顯靈說法的道場。觀音菩薩尊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相傳以浙江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為顯靈說法的道場;據(jù)《法華經(jīng)·普門品》載,遇難眾生只須誦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前往拯救,故名觀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 “世”字,只稱觀音。觀音本是男子,善于變化,女像亦其變相之一,至元朝,一些信徒根據(jù)其變相稱其為女性,成為家喻戶曉的 “觀音娘娘”。據(jù)說,觀音菩薩曾立下誓言,不把眾生普度成佛,誓不面南,所以佛寺中的觀音塑像,總是面朝北的。既然觀音有三十三種變相,佛教藝術(shù)家就創(chuàng)造出三十三種觀音畫像,其中以 “楊柳觀音”、“白衣觀音”、“水月觀音”、“送子觀音” 最為民間信徒熟悉。觀音應(yīng)身變相可謂不少,但要解救蕓蕓眾生的苦難,恐怕還是難以應(yīng)付,于是就有了 “千手千眼” 的傳說。根據(jù)傳說,觀音原為妙莊嚴王的三女兒,名叫妙善,她的兩個姐姐在父王的安排下,都已經(jīng)出嫁。當(dāng)父王為妙善選擇夫婿時,妙善一直不同意,父王盛怒之下,將她趕出王宮。后來,父王病重,需要親人的骨肉和眼睛來做藥引子,兩位姐姐都不愿做這種犧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臂肉和眼睛。佛祖被其孝行感動,就賞了她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并幫她修成無上菩提,成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正因為有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才能解救無以計數(shù)的眾生。地藏菩薩尊號大愿地藏,《地藏十輪經(jīng)》 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地藏。據(jù)稱其受釋迦牟尼囑托,在釋迦入滅而彌勒尚未降生這一段時期,自誓必盡度六道輪回中的蕓蕓眾生,才升級成佛,相傳以安徽九華山為其顯靈說法的道場。據(jù) 《宋高僧傳》載,地藏菩薩降跡為新羅國 (現(xiàn)在朝鮮) 王子,姓金名喬覺,出家后于唐玄宗時航海來中國,游化數(shù)年后來九華山結(jié)廬苦修。這四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就成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
上一篇:政治學(xué)·人物·荀子
下一篇:政治學(xué)·人物·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