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研究的學科建設和本書撰述宗旨
輝煌燦爛的宋代文學給中國和整個人類社會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陳寅恪先生曾經指出:“華夏民族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作為登峰造極的宋代文化之冠冕的宋代文學,稱得上是華夏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是培育后世文學藝術的肥沃土壤。因此,宋代文學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持續不斷地激發起一代又一代接受者對它進行解讀、鑒賞、整理、評論和研究的熱情。宋代文學就是在世世代代的傳播與接受過程中,構建出了一個極為寬廣的學術研究領域——一個結構完整且自成系統的文學研究分支學科。如果可以將宋人對本朝文學作品的解讀鑒賞、編輯整理和議論批評視為一種研究,那么宋代文學的研究史幾乎就和宋代文學本身一樣古老,它幾乎是和宋代文學同時產生、同時發展起來的。例如,早在宋真宗時,石介就寫有《怪說》一文,對北宋初期西昆體的詩歌進行了批評。北宋中期,歐陽修著《六一詩話》,其中有些段落就評論了本朝的詩歌作品,總結了宋開國以來詩歌創作的某些經驗。北宋末呂本中所作 《江西詩社宗派圖》,可視之為對宋代影響最大的一個詩歌流派的第一次系統的研究和描述。此后直至南宋末年,一直不斷有人對宋詩、宋文、宋詞作品進行整理、編輯、出版和評論。宋人自己編輯選錄的許多宋文、宋詩、宋詞總集或選本,既是文獻學的成果,也是一種體現編選者文學史觀和審美趣味的文學研究成果。宋代詩話、詞話更是宋人研究本朝文學的兩種重要著作形式。如果嚴格一點說,以對宋代文學的整體認知(即將宋代文學作為知識對象來看待)作為“研究”之標志的話,那么完整意義上的宋代文學研究是從南宋初年開始的。宋高宗紹興年間的文人張戒在其《歲寒堂詩話》中說道:“國朝諸人詩為一等,唐人詩為一等,六朝詩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兩漢為一等,《風》《騷》為一等。學者須以次參究,盈科而后進,可也。”張戒的話意味著,在南宋初年,宋詩已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對象與其他朝代的詩歌區分開來,真正意義上的宋詩評論與研究就已經開始了。以后嚴羽《滄浪詩話》對宋詩特征的論述和褒貶,更標志著宋人對本朝詩歌的整體認知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在詞的領域,南宋初年王灼的《碧雞漫志》第一次對北宋詞的流變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到宋末元初的張炎更在其《詞源》中對兩宋詞及重要的宋詞作家進行了系統的評論;沈義父《樂府指迷》則對宋詞的創作經驗與技巧作了概括和總結。這些都證明,宋代文學研究歷史十分久遠。
元明兩代,雖然宋詩曾受到冷落,并由于詞學的中衰而宋詞也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但還是陸續有人對宋詩、宋詞、宋文進行了收集、整理、刊刻和評論。例如,明英宗正統年間,吳訥編輯了《唐宋名賢百家詞》;明末毛晉編輯刊刻了《宋六十名家詞》。明代為數不多的幾部詞話(特別是楊慎《詞品》),都對宋詞著名作家作品進行了評論。在宋文的接受和研究方面,明嘉靖年間,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唐宋派”崛起,力矯前后七子模擬古人之弊,主張學習歐陽修、曾鞏之文。唐順之編《文編》,選入《左傳》《國語》《史記》等古文和韓柳歐蘇曾王等大量作品。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更是明確地標出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傳統,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學習和研究宋文成為時尚。宋詩受人注意,大約開始于明末。潘是仁編選《宋元詩四十三家集》,其中有宋詩26家;曹學佺編選《歷代詩選》506卷,其中有宋詩107卷。此外汲古閣也刻印了一些宋詩。
進入學術研究風氣濃郁的清代以后,宋代文學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基本文獻得到了進一步的整理,研究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清初許多詩人喜學宋詩,于是搜集整理宋人詩文集成為一時風尚:(一)重刻宋人詩文集。有些宋代詩人的后裔或同鄉,曾取明刊本重刻,使宋人詩文集得以刊布流傳。(二)輯佚。《四庫全書》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宋人詩文集一百四十余種,這是清代規模最大的宋代文學輯佚工作。此外尚有單個作家集子的輯佚如《晏元獻遺文》《梁谿遺稿》等。(三)編錄總集。這一工作從明末已經開始,如上面提到的潘是仁《宋元詩四十三家集》等,而到清代則陸續大規模地進行。如陳焯《宋元詩會》,所選宋詩有497家;陳有《宋十五家詩選》;吳之振《宋詩鈔》列100家,其中未刻的有16家。后來曹庭棟《宋百家詩存》亦列100家,不與上二者重復。清中期厲鶚所編《宋詩紀事》是一部介于總集與詩話之間的大書,它選錄宋詩,兼附逸事和評語,收3812家,搜集甚富。至清末,陸心源又編《宋詩紀事補遺》,較厲鶚《宋詩紀事》增多約三千家。(四)藏書家收集。清初一些藏書家很注意收藏宋人詩文集,如季振宜《滄葦宋元書目》、朱氏《結一廬宋元本書目》、朱彝尊《潛采堂宋元書目》、陸其清《佳趣堂書目》等。這些藏書家對于宋人詩文的收集整理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理論研究上,伴隨著清末民初聲勢浩大的“宋詩運動”的興起和“同光體”的出現,宋詩的歷史地位受到了空前的肯定與推尊,宋詩之不同于唐詩的藝術特征得到了系統的闡發與論證。在宋文的編選、整理與傳播方面,清人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乾隆年間,沈德潛選編了較明人《唐宋八大家文鈔》等總集更精粹的《唐宋八大家古文》。光緒年間,由莊仲方編選的南宋詩文總集《南宋文范》70卷刊行于世。此外清人還整理刊行了一些宋人詩文別集。清代最大的古文創作流派——桐城派則對宋文進行了一定的理論研究與闡發。
宋詞的文獻整理和理論研究更是在清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熱潮。清代號稱詞學“中興”,創作大盛,理論批評與資料建設也因而大盛。早在康熙年間就出現了萬樹《詞律》、王奕清等《欽定詞譜》《御選歷代詩余》等專書及一批詞話著作。由于學習與借鑒前代詞以繁榮當代創作的愈來愈迫切的需要,清人精心構建了以研究宋詞為重點的詞學、詞史研究體系。研究的熱潮是由清初的浙西詞派和清中期的常州詞派相繼掀起的。浙派開山祖朱彝尊推尊南宋詞,以南宋詞人姜夔、張炎二人為填詞的楷模,并編選了《詞綜》一書,采摭唐宋金元共六百余家的兩千二百多首詞,借這部大型詞選來推廣自己的作詞主張。汪森為《詞綜》作序,更系統地闡述了浙派的詞學觀,駁斥了“詩余”、“詩降為詞”的傳統說法,充分地肯定了宋詞(特別是南宋詞)的歷史地位。浙派的理論主張及其作為流派旗幟的選本《詞綜》,對宋詞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到了清中期,浙派片面推尊姜張而導致的詞作空虛、狹窄的弊端愈來愈顯著,于是以張惠言為首的常州詞派崛起,力挽頹風。張氏論詞主北宋,并以比興寄托說詞,編選了一本《詞選》來表達自己的詞史觀。他強調詞的思想內容,對唐宋詞的發展有比浙派深刻的認識,所標舉的歷代重要作家也比較全面,對若干宋詞大家的概括性批評也較為精當。到了常州派,宋詞的歷史地位可以說受到了空前未有的推尊。宋詞從此不再被視為小技和末事,從而廣泛地引起了人們研究、鑒賞和學習借鑒的興趣。周濟是張惠言之后常州詞派最杰出的理論家。他發揮張氏“意內言外”之說,進一步明確提出作詞要有寄托及“詩有史,詞亦有史”等主張,并將這些觀點體現于所著《詞辨》《宋四家詞選》等書中。到了周濟,宋詞研究臻于“體益尊,學益大”的境界,其觀點大大影響了晚清及近代的宋詞學者。清末民初的譚獻、王鵬運、朱孝臧、況周頤等幾位詞學大家,都或多或少受常州派的啟迪,在詞論上都有所建樹,并對宋詞的整理、校勘、編輯和箋釋評論做出了前人所不及的貢獻。可以說,詞學研究在清及近代的宋代文學研究中,成就最大。
清代雖然為宋代文學研究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礎,但現代意義上的宋代文學研究作為古代文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卻是20世紀才建立和完善起來的。20世紀開頭的二三十年間,隨著中國文學研究走向現代化的快速步履,宋代文學研究開始從傳統的國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系列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學科獨立的一個重要標志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開始有標明“宋代文學”、“宋文學”、“宋詞研究”、“宋詩研究”等字樣的研究專著出現(如呂思勉《宋代文學》、柯敦柏《宋文學史》、胡云翼《宋詞研究》《宋詩研究》、梁昆《宋詩派別論》等)。從20世紀初到現在為止的100來年中,在幾代學者的辛勤耕耘下,宋代文學研究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1900—1928、1929—1949、1950—1978、1979—現在),被建設成一個體系完整、成就顯著的學術部門。在第四階段,作為宋代文學學科繁榮與成熟之重要標志的一件大事是:2000年春天,集全國宋代文學研究專家為一個團隊的 “中國宋代文學學會” 在上海正式成立,隨后,《宋代文學研究年鑒》與《新宋學》兩個會刊也相繼問世了。關于這四個階段的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具體情況,本書的結語中有具體的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應該強調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二十多年,是宋代文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最好時期。隨著“文革”浩劫的結束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中國大陸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建設開始走上正軌,宋代文學研究也于80年代初開始復蘇,在經歷了文學研究的方法論熱、鑒賞熱和文化熱之后,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發展的繁榮局面,出版發表的宋代文學研究著作和論文的數量,遠遠超過此前80年的總和。學科的快速發展與壯大向我們提出了對這個研究體系進行整理和對研究工作進行總結的任務。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在宋代文學研究領域,雖然扎實的、高質量高水平和富有學術價值的成果很多,但重復的、炒冷飯的、低水平的、不符合學術規范乃至剽竊別人成果的“假冒偽劣產品”同樣也不少。因此,有必要站在今天的學術高度,對迄今為止宋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史及其知識積累進行全面而認真的總結,進行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和系統化的梳理與描述,借以反映當代學術所達到的認識深度,為未來的從業者提供借鑒。
本書就是從這一學術目標出發,為宋代文學研究而編撰的兼有總結和介紹意義的概論性著作。我們的意圖是要為宋代文學的研究者及一般讀者提供可靠和穩定的相關知識,并使此書起到引導初學者(包括宋代文學專業的碩士、博士生和其他古典文學愛好者)入門的作用。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課題。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盡可能全面和深入地反映宋代文學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及其相關成果。為此,在章節安排上進行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考慮: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為“宋代文學的基本內容”,下設八章,按文體(詩、詞、散文、辭賦、四六、文言小說、話本小說、戲劇、文學批評等)概述宋代文學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發展。承擔本編各章撰稿任務的都是在相關領域積學有素的知名學者或新秀,他們的論述不但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宋代各體文學的發展概況,而且還包含了他們自己和學術界對相關問題的基本判斷與科學認知。中編為“宋代文學與社會文化”,下設十章,分專題討論了宋代文學研究中的一些與宋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相關的重要問題,包括宋代文學與政治、與理學、與佛道二教、與科舉制度、與都市社會生活及與當時國內民族斗爭的關系,還有宋代文學的傳播、宋代文學與其姊妹藝術的相互影響、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之關系等問題。這一編的十多位撰稿人都是對相關問題深有研究并發表過相關專著或論文的學者,他們的論述反映了當代學術界對宋代文學進行多角度的文化觀照所達到的理論深度。下編為“宋代文學的基本文獻”,下設四章,是對宋代文學基本文獻的介紹,是為初學入門者準備的基本知識。這一編的三位撰稿人都是對宋代文學和文化典籍較為稔熟的專家,他們提供的材料翔實可靠,介紹中還包含有許多自己的觀點和研究心得,可供讀者借鑒和汲取。書末的結語是對20世紀宋代文學研究的簡略回顧,敘述百年學術發展各個階段的主導傾向和主要成果。因篇幅所限,這篇結語只能擇要論述,略去許多具體問題和資料,但讀者如將它與書后所附“研究書目舉要”互相參看,則可大致了解百年間宋代文學研究的基本狀況。
盡管作了如上的安排和設計,本書還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足甚至缺陷。因為一者我們自己的專業水平有限,二者國內宋代文學研究的整體水平也還有待提高。畢竟,在古代文學的幾個分支學科中,宋代文學研究與鄰近的唐代文學研究相比,所得成果較少,總體水平還有所不及。在宋代文學研究中,曾經有過重北宋輕南宋、重詞輕詩文、重視大作家忽視中小作家的偏頗,也有過某些領域過多投入、某些課題過分集中而某些重要領域與重要課題卻乏人問津的情況。研究格局中的這些不平衡和空白之處,也必然會反映到我們的概述和論證中來。因此,雖然我們力求將本書寫成能充分反映宋代文學基本內容與研究水平的學科概述,但是否完全達到了這個目標,尚待學界同仁進行鑒定,懇請方家不吝賜教。
上一篇:反映論和階級分析方法
下一篇:三研究觀念的傳承與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