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司馬光的文集,據(jù)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可知有文集80卷,但未注明集子名稱。《宋史·藝文志》也只籠統(tǒng)地著錄“司馬光集80卷”,同樣沒有寫明集名。現(xiàn)存的80卷本司馬光集共有兩種,一為《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原系南宋紹興年間劉嶠所刻,現(xiàn)在所保存的為孝宗時的翻刻本;一為《傳家集》,現(xiàn)所見者以明刊本為最早。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今屬山西),寶元進士,神宗時為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當時神宗支持王安石行新法,而司馬光從編纂《資治通鑒》的經(jīng)驗出發(fā),提出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信條,指責王安石“生事”、“爭利”、“拒諫”,并提出離開中央政府到地方去任職,大有冰炭不同器之勢。調(diào)任之后,仍在任職范圍內(nèi)堅持不懈地抵制新法。因而被認定是反對新法的舊黨首領(lǐng)。人稱“真宰相”、“司馬相公”。崇寧二年,徽宗下令禁毀的一批元祐黨人的著作,由于當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著特殊的身份,而其他的文集似乎還未刊行,所以司馬光文集不在禁書之列,但終不免一劫,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被明令禁止。
在司馬光80卷文集中,有一半以上是政治文件,包括章奏、表、論政的書信等,其中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他對于宋代的社會形勢早在王安石變法前,就有較清醒的認識。他在上疏中指出“今民既困矣,而倉廩府庫又虛”、“上下偷安,不為遠謀”,“此最國家之大患”。他對于民間的疾苦一直直言不諱,并希望有所補救的。更為可貴的是,他敢于責問皇帝“陛下何獨不忍于目前之群臣,而忍之于天下之百姓乎?”對于解決上述危機的辦法,他提出兩條,一是統(tǒng)治階級節(jié)省費用,二是用人得當。堅決不同意制定新法來解決。
上一篇:《古蘭經(jīng)》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吉爾伽美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