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道教·齋醮
道教祭禱神仙的宗教儀式。齋與醮原來是兩回事,齋的意思是潔凈其體、齋定其心,是古人在祭禱之前的一種潔身清心的準備,以示對神仙的虔誠。道教早期的齋儀,大體是祈福者或申請人道者自己在靜室 “首過”、“懺悔”,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儀式,幫助齋主通神致意。所謂 “醮”,原是祭祀五星列宿的一種巫儀,早期道教將其發展為道士們祭神的儀式。到南北朝時期,經過寇謙之、陸修靜等人的努力,齋醮才脫離了原始巫祝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儀范和程式,包括清心潔身、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誦經、上章贊頌等等。齋醮儀式中的章表,原來是上奏天庭的文字,因為書寫在青藤紙上,所以后世稱為 “青詞”。歷代許多大文學家如王安石、蘇軾等人都奉皇帝之命,撰寫過青詞。明代的顧鼎臣、嚴嵩等,也皆以青詞寫得漂亮而獲得皇帝的青睞,人稱 “青詞宰相”。清代大詩人龔自珍也曾經留下了一首著名的青詞: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痹邶S醮儀式中,還有專門的音樂表演,包括獨唱、吟唱、齊唱、鼓樂、吹打樂和器樂合奏等多種形式,以烘托渲染出一種莊嚴神圣的氛圍,與基督教的宗教音樂有異曲同工之妙。北宋出現的 《玉音法事》,記錄了從唐代傳至宋代的道曲五十章,是現存最早的道教音樂文獻。道教齋醮的名目極為繁多,主要有金箓大齋 (為帝王及皇室祈福禳災)、黃箓齋 (超度皇室所有先祖的亡靈)、明真齋 (超度道士本人的祖先)、三元齋 (正月十五祭祀天官,七月十五祭祀地官,十月十五祭祀水官)、八節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等八個節氣祭祀諸圣諸神,以修身求仙)、涂炭齋 (為了拯救一切急難)、自然齋 (為一切眾生祈禱福佑) 等。據主祭對象與目的的不同,齋醮又有各種名目,例如主祭 “三官” (天地水) 的叫作 “三官醮”,主祭 “北陰大帝” 的叫作“北陰醮”,普祭諸神的則叫 “羅天大醮”,等等。齋醮的舉行,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應信徒要求,為其祈福消災,或為死者超度亡靈; 再者是道士為自身修煉而設,例如現在北京白云觀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清明以及道教祖師圣誕等,都要舉行規模不同的齋醮儀式。齋醮是道教最隆重的宗教儀式,一般要舉行三至五天,甚至多達七七四十九天,而且前一百天就要開始齋戒,其儀式非常復雜,連行步都有特殊的要求,要與天上星宿的方位對應,叫作“踏罡步斗”。主持齋醮的法師必須是德高望重、道行圓滿的高功。即使是參加齋醮法事的一般道士,也須精通其儀式的細節,以致民間有這樣的諺語: “出一個秀才容易,出一個佳道士難?!?
上一篇:文學·文集·文選
下一篇:文學·流派·新樂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