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舟
詩集。作者綠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共收入作者1941年至1981年的詩作71篇。作者在《自序》里說:“這本詩稿是我過去全部所寫的一部分,大體包括五個階段:第一是《童話》時期的摸索階段,第二是政治抒情詩階段,第三是解放初期的歡躍階段,第四是二十年喑啞階段(雖然只留下了一首詩),第五是跟著黨和人民繼續革命的新階段。”詩集按此五個階段,分作五輯編排:第一輯:1941——1949,45篇;第二輯:1944——1947,5篇;第三輯:1953——1954,12篇;第四輯:1955——1962,1篇;第五輯:1966——1981,8篇。集后附一首《〈人之詩〉編后》。在集中的71篇詩中,屬于建國后的只有21篇。寫于1953年至1954年間的12篇:《沿著中南海的紅墻走》、《北京的風沙》、《夜里》、《雪》、《高些,更高些》、《唱歌的少女》、《快樂的火焰》、《給一個鬧情緒的同志》、《火車在曠野里奔跑著》、《小河醒了》、《老實的小毛驢》、《小小十年》等,這些詩洋溢著作者熱愛黨、熱愛北京、熱愛新生活的歡躍之情。請看:他“沿著中南海的紅墻走”,“腳步總是很慢很輕”,“總想在這一帶多逗留一會兒”,“總是一面走,一面傾聽”,這樣做,不是因為里面有“人造的海”,“什么宮殿”,或“風景”,而是由于那里面有“一顆偉大的心臟”,是那偉大的心臟,和詩人的心臟相連(《沿著中南海的紅墻走》)。在詩人心目中,北京的風沙是“有氣派的”,又是“可愛的”。他說:“如果你從里面/嗅出了勞動和友誼,/那么,它會擁抱你”(《北京的風沙》)。而從北京的夜里,詩人又感受到:“北京是幸福的/它勞動得好/也休息得好”(《夜里》)。在詩人看來,“在我們這個時代里,/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有節奏和韻律/一切都能變成歌(《唱歌的少女》)。”寫于1959年的《又一名哥倫布》,是詩人身處逆境時期的心靈雕塑。他將自己比喻為“二十世紀又一名哥倫布”,他“也告別了親人,/告別了人民,甚至/告別了人類/駕駛著他的‘圣瑪麗婭’/航行在時間的海洋上/前后一望無涯/沒有分秒,沒有晝夜/沒有星期,沒有年月/只有海——時間的?!?,他被這“海的波濤”“追趕”、“拍擊”、“圍剿”,他的“圣瑪麗婭”并不是一只船,而是“四堵蒼黃的粉墻/加上一抹夕陽和半輪燈光/一株馬櫻花悄然探窗/一塊沒有指針的夜明表咔咔作響/再沒有聲音,再沒有顏色/再沒有變化,再沒有運動/一切都很遙遠,一切都很朦朧”,在這里,“形銷骨立”“蓬首垢面”的他,忍受著孤獨和痛苦,“漂流在時間的海洋上”,憑著“愛因斯坦的常識”,堅信前面就是“印度”,即使終于到達不了“印度”,他也一定會發現一個“新大陸”。詩集中1966——1981的8篇:《重讀〈圣經〉》、《信仰》、《不是奇跡》、《“一點光明”》、《聽詩人錢學森講演》、《盡管我再也不會唱》、《獻給我的保護人》、《歌德二三事》等。其中寫于1970年的《重讀〈圣經〉》,以歷史故事對比“文革”中的丑惡現實,表現出詩人對邪惡的控訴和對正義的呼喚,在詩篇的后三小節,詩人悲憤地寫道:“讀著讀著,我再也讀不下去/再讀就會進一步墮入迷津……/且看淡月疏星,且聽雞鳴荒村/我不禁浮想聯翩,惘然期待著黎明/今天,耶穌不止釘一回十字架/今天,彼拉多決不會為耶穌講情/今天,瑪麗婭·馬格黛蓮注定永遠蒙羞/今天,猶大決不會想到自盡。/這時“牛棚”萬籟俱寂/四周起伏著難友們的鼾聲/桌上是寫不完的檢查和交代/明天是搞不完的批判和斗爭/“到了這里一切希望都要放棄”/無論如何,人貴有一點精神/我始終信奉無神論/對我開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狈鬯椤八娜藥汀?,歷史進入一個新時期后,詩人又懷著喜悅與感激之情,為真理、為人民而謳歌。在《盡管我再也不會唱》里,他寫道:“真正的歌屬于大自然/誰有情誰都會唱它/它的種籽誰也搶不走/象田野里數不盡的風媒花?!痹凇东I給我的保護人》里,則更是抒發了他對黨和人民的拳拳之忱。他謳歌黨的“光明磊落”,“實事求是”,“高瞻遠矚”,“明察秋毫”,他唯愿“自己能象一朵蒲公英”,“把最后一點微甘的苦汁分泌出來”,唯愿為黨所領導的“四化”長征,“貢獻一點點即使不到一達因的力量”。
繼《人之詩》后,1983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人之詩續編》,收入詩人1941年至1980年的詩作56篇,其中建國后的作品22篇。為了同正編有所區別,續編就不分階段,只按寫作年月的先后排列下去。其中有反映內心活動的比較朦朧的心境詩,如《人和沙漠》;有短小而明朗的諷刺詩,如《觀念論者》;有象征意味的《我的一生》、《我睡得不好》等;也有近乎民歌體的《大虎和二虎》;有政論式的《咦,美國!》、《是誰,是為什么》,也有一韻到底的抒情敘事詩《燕歸來》。詩人說:“這些作品從情緒、想象到語言、結構都相去甚遠,頗難看作同一作者的手筆?!?/p>
上一篇:謝錫文《親戚之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人到中年》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