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節(jié)·尊稱
古代對第二人稱與第三人稱的稱謂禮節(jié)。古人在言談與書信往來中,凡提到對方的時候,為了表示尊敬或客氣,一般避免直接用 “你” 之類的第二人稱代詞或直呼其名,而是用某些“抬高對方” 的特殊詞語,有時提到第三者時,也以某些表示尊敬的詞語來指稱,這就是尊稱。最普通的尊稱是 “君”,不管對方地位高低,都可尊為 “君”,當然通常是用在朋友或平級、平輩之間。“君” 作為名詞時指君主,作代詞時意為 “您” 或 “先生”,直到現(xiàn)在中國和日本都還保留著 “某君”、“諸君” 的說法。下級對上級,甚至平級之間,常用 “公”來尊稱。“公” 原來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中的名稱,后來又成為朝廷重臣的官名(三公),以此作尊稱,“抬高” 對方的意思是非常明顯的,如在前面加以姓,即為 “某公”,是非常流行的尊稱。“子”原來也是一種爵稱,后來演變?yōu)橐环N尊稱,類似 “先生”,如孔子、孟子、莊子、荀子,甚至在宋代以后,仍有以 “子” 來表示敬意的,如稱程頤為 “程子”、朱熹為 “朱子”等。“父” 是對年高德劭者的尊稱,如周武王尊姜太公呂尚為“尚父”,楚霸王項羽尊范增為“亞父” 等。君主尊稱臣為 “卿”,朋友之間也可互稱 “卿”,卿原來也是貴族的爵稱 (卿大夫),在漢代時是朝廷高級官員的名稱 (九卿); 而臣則尊稱君主為 “陛下”,陛,本來是君主宮殿的臺階,群臣有事,不能直接稟奏君主,而是呼站在臺階 (陛) 下的近臣告之,通過他來轉(zhuǎn)達給君主,后來“陛下” 就成了君主的代名詞以至尊稱。稱諸侯王和皇太子為 “殿下”、稱王公大人為 “閣下”,其來源都和 “陛下” 類似。但 “閣下” 一詞后來卻擴大了使用范圍,凡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可尊為 “閣下”,直到今天還廣泛應用在外交禮儀場合。朋友或平輩之間還可稱 “足下”,但在秦漢以前,無論上下,都可以 “足下”相稱,如張良代表劉邦給項羽獻禮時說: “沛公謹使臣張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與謙稱不同,古代的尊稱保留到現(xiàn)在的多,如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君”、“公” 等現(xiàn)在還具有相當?shù)纳Α_@些尊稱有一個特點: 大多與官爵有關(guān)。在古代,甚至官銜爵位本身就是一種尊稱,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成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xiàn)象。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封禪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jīng)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