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四書
元明清三代欽定的儒教經典。具體指 《大學》、《中庸》、《論語》和 《孟子》。《大學》和《中庸》原是 《禮記》 中的篇目,與 《論語》、《孟子》 合為一書,始于宋代。北宋程顥、程頤兄弟 (所謂 “二程”) 受時代思潮影響,厭棄漢唐經學咬文嚼字的繁瑣學風,批評漢唐諸儒曲解古圣傳經的真義,以至儒教在中國人心目中,逐漸變成了進入官場的敲門磚或咬文嚼字的死學問;而不是人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他們從佛教禪宗那里受到啟發,也假設了一個歷圣相傳的“道統”,聲稱這個 “道統” 由孔子經曾參、子思,三傳至孟子,此后就中斷了。據說,程氏兄弟才首次發現這一秘密,而且終于從古圣遺經中發掘出這一被湮沒千載的 “道統”,這就是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中一脈相傳的 “圣人之學”。按照程氏兄弟的說法,《大學》是 “初學入德之門”,為孔子弟子曾參所述;《中庸》是 “孔門傳授心法”,為曾參弟子子思所述; 而孟子是子思門人,這樣,從孔子而曾參,而子思,而孟子,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傳授系統。程氏兄弟自稱直承千載不傳之緒于孟子,也就是要超越漢唐經學,直接跟歷圣相傳的道統掛上鉤。南宋朱熹祖述程氏兄弟的觀點和做法,將四者合為一書,并為之作注,號稱《四書章句集注》,簡稱 《四書集注》,這就是 “四書” 一名的由來。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以理學思想為標準,廣采博收諸家注釋,故稱 《集注》。《四書集注》 一反傳統闡釋學的神秘、附會,尤其是唐代義疏之學的煩瑣,而代之以一種簡明、平易、洗練的風格,體現了宋代經學注重義理的時代特色,是儒教在佛道二教流行之際自我調整以適應社會需要的成功嘗試。朱熹注釋《四書》,前后四十多年,據說臨死前一天,還在修改 《大學》 的注釋,以求盡善盡美,可謂 “死而后已”。自元朝仁宗時,科舉考試始以 《四書集注》 為欽定標準,明清兩朝不變,因此,在這六百多年的時間里,《四書集注》 繼唐代孔穎達主編的 《五經正義》 之后,成為讀者最多的儒教經典。從經學歷史來說,《四書集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唐是 “ 《五經》 時代”,而宋代以后是 “ 《四書》 時代”,而宋代理學因而曾被稱為 “新儒學”。
上一篇:禮俗學·禮制·嘉禮
下一篇:史學·史籍·四庫全書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