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論著·孟子
儒家哲學名著。據《史記·孟軻荀卿列傳》,孟子主張仁政,而當時諸侯 “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所以他周游列國,無人用他,只好退而與門徒萬章等人 “序 《詩》 《書》,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今本 《孟子》分為 《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取每篇開始兩三字為篇名,每篇又分上下。全書采用對話體,主人公當然就是孟子本人。與先秦諸子百家一樣,《孟子》也不是純哲學論著,但其中的一些哲學命題,如 “性善論”、“萬物皆備于我” 等,卻成為宋明哲學的中心話題。盡管如此,《孟子》在唐代以前并未受到特別注意,中唐韓愈始極力推尊孟子其人其書,稱孔子之道,獨孟子得其傳,“欲觀圣人之道,必自 《孟子》 始”。北宋始正式尊 《孟子》 為經,南宋理學家朱熹取 《禮記》 中 《大學》、《中庸》兩篇,與 《論語》、《孟子》編為一書,并重新注釋,稱 《四書集注》。元明清三代,《四書集注》被欽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孟子》 自然成為最流行的古典之一。明太祖朱元璋讀 《孟子》,讀到 “君為輕”、“誅一夫”等話,勃然大怒,說: “這哪里該是臣子說的話!” 要取消《孟子》的“經典” 資格。除此而外,沒有人敢于對 《孟子》 表示懷疑。明代中期王守仁反對程朱理學,就將孟子拉出來作擋箭牌。其實,孟子本人是反對迷信古人古書的,他早已有言在先: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孝經
下一篇:政治學·制度·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