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繁手
【出典】 《文選》卷一八東漢·馬季長(融)《長笛賦》:“繁手累發,密櫛疊重。”唐·李善注:“《左氏傳》:‘醫和曰:于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不聽也。’手煩不已,則雜聲并奏。記傳所謂‘鄭、衛之聲’,謂此也。”(引者按:《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求醫于秦,秦伯使醫和視之……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于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和平,君子弗聽也。’”晉·杜預注:“五降而不息,則雜聲并奏,所謂鄭、衛之聲。”)舊題漢·伶玄《趙飛燕外傳》:“趙后飛燕,父馮萬金。祖大力工樂器,事江都王協律舍人。萬金不肯傳家業,編習樂聲,亡章曲,任為繁手哀聲,自號凡靡之樂。聞者心動焉。”(據《五朝小說大觀·魏晉小說》引)
【釋義】 繁手,彈奏樂器的變化復雜手法。古人往往將繁手同淫靡之音及新聲聯系起來。相傳,漢代趙萬金自編樂曲,以“繁手哀聲”著聞。
【例句】 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蘇軾《虞美人·琵琶》306)這里用以感嘆世人只認新聲、繁手,不識舊曲。
上一篇:典故《秺侯清慎》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繁露》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