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詩經(jīng)》是我國文學的光輝源頭。《詩經(jīng)》做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其肇始的現(xiàn)實主義和賦、比、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所遵循和弘揚光大。劉永濟先生在其所著的《十四朝文學要略》一書中說:“(《詩經(jīng)》)下及漢庭之賦,唐代之詩,兩宋之詞,金元之曲,莫不由此斟酌挹注焉。可謂衣被詞林,冠冕文囿者矣。”《詩經(jīng)》之澤被后世由此可見一斑。
在《詩經(jīng)》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表現(xiàn)手法中,章法上復(fù)沓聯(lián)章是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為眾多詩篇所采用。這種修辭手法是同一個字、詞、句或章以復(fù)疊、交錯的形式出現(xiàn),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僅僅更換少數(shù)的詞語,反復(fù)遞進,層層深入,渲染烘托,從而增加了一唱三迭的感情色彩,長歌浩嘆,起到了感人肺腑的藝術(shù)效果。復(fù)疊的形式則是多種多樣的。因情而異。這首《魚藻》兼及了復(fù)疊的特點,且有所變化、是較有代表性的一篇詩作。全詩僅四十八個字,分為三章。每章的第一、三句均用復(fù)疊句式,在此基礎(chǔ)上全詩有部分章句復(fù)沓,如第一、二章即是如此。首句以興句復(fù)沓,第二句從“有頒其首”到“有莘其尾”,只更動了四個字,費墨不多,對魚從頭到尾的描繪卻很傳神,“頒”喻其頭大,“莘”謂其尾長,用字精煉準確。“頒”,《毛傳》:“大首貌?!绷碛幸环N說法,認為是雜色的花紋或斑點。詳見于省吾先生的《澤螺居詩經(jīng)新證》?!拜贰?,《集傳》:“長也”。詩中以“魚”喻“王”,以“藻”喻“鎬”,用頭大尾長,悠閑自得地戲游水中的魚借喻周天子在京城安樂其居,由此可以想見,古人“臨淵慕魚”、“徒有慕魚情”皆為有感而發(fā),誠非信口雌黃之論。第一、二章的第四句“豈樂飲酒”和“飲酒樂豈”,其意相同,句法倒裝,強調(diào)了宴飲之樂,皆為接應(yīng)第三句“王在在鎬”而發(fā),意為周天子高居京畿,享樂無已?!版€”,亦作“鎬京”,西周王都,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長安縣斗門鎮(zhèn)附近。第三章有所變化,以魚依附休憩于香蒲附近而比喻周天子在鎬京高大其居?!捌选?,《集傳》:“水草,可為席者”。細味全詩,通篇以問答形式出現(xiàn),頗似民歌民謠中的行歌互答。章句的復(fù)疊沓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guān)于此詩的解釋,各家持說迥異,褒貶不一。屬于褒美之說的,如方玉潤以為此詩“以魚之在藻興王之在鎬”,“細民口聲”,“體近乎風,”可視為“變雅”之屬,朱熹認為,“此天子燕諸侯,而諸侯美天子之詩也?!逼溆喔骷掖箢惾缡恰A碛袆e解的,認為此詩為諷刺周幽王而作,如胡承珙《毛詩后箋》云:“觀《魚藻》之刺,而知宗周將隕。”近人陳子展亦近此說,認為此詩用意在“刺周王高居鎬京飲酒作樂?!睂τ谏鲜稣f法,我們暫且姑置不論,且從藝術(shù)欣賞上著眼。
上一篇:《魚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雞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