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陳壽與《三國志》·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 《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 先主曰: “君與俱來!” 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 “善!”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羽、飛乃止。
****
本文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標題是后加的。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宦官權(quán)臣相繼作亂。為爭奪天下,劉、孫、曹三家展開一場激烈的爭斗。開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tǒng)一了北方,準備揮師南下;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六郡,又有長江天險,也有問鼎中原之意;而劉備最弱,只依附劉表,暫作安身之處,雖有復(fù)興漢室之雄心,卻無扶危持顛之良謀。建安十二年(207),得孔明之友徐庶之薦舉,劉備三顧茅廬,誠邀隱居隆中的諸葛孔明出山共襄大業(yè)。這《隆中對》,就是孔明針對劉備關(guān)于天下大勢的征詢所作的答復(fù)。
****
這篇作品可分四段——
第一段(1節(jié)):諸葛亮隱居隆中;
第二段(2節(jié)):徐庶推薦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
第三段(3節(jié)):諸葛亮答對,縱論統(tǒng)一天下大計;
第四段(4節(jié)):“隆中對”之余波。
第一段:諸葛亮隱居隆中
亮躬耕隴畝,好為 《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一、詮詞釋句:
躬耕隴畝——諸葛亮隱居隆中,親自耕種田地,務(wù)農(nóng)為業(yè)。“隆中”,在今湖北襄陽城西二十里。
梁父吟——樂府《楚調(diào)曲》名。梁父,亦作“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死人聚葬之處。據(jù)《樂府詩集·梁甫吟解》:“《梁甫吟》,蓋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今所傳古辭,寫齊相晏嬰以二桃殺三士之事,傳為諸葛亮所作。
管仲與樂毅——管仲,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得大夫鮑叔牙推薦,齊桓公任為卿,進行了各項改革,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樂毅,戰(zhàn)國時燕將,樂羊后代。燕昭王任亞卿,率軍擊破齊國,先后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昌國君。
徐庶——三國穎川(今河南禹縣一帶)人,字元直,初與諸葛亮為友,后歸劉備乃薦諸葛亮。從劉南行,其母為曹軍所執(zhí),被迫改歸于曹操,官至右中郎將。死于魏明帝時。崔州平,事跡不祥。
二、略述大意: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歡吟誦樂府詩《梁甫(父)吟》。他身材高大,達八尺,常常將自己同春秋名臣管仲和戰(zhàn)國名將樂毅相比,而當(dāng)時人們并不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和穎川兩個朋友崔州平、徐庶與他交情甚密,才認為確實是這樣。
從這介紹中,得知諸葛亮雖耕于隴畝,但身懷偉大的政治抱負。
第二段:徐庶推薦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
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 先主曰: “君與俱來!” 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一、詮詞釋句:
先主與新野——先主,指三國蜀主劉備。新野,在今河南新野南。
將軍與就見——將軍,時劉備為左將軍,故是稱之。就其所居之處而見之,猶言往見。
屈致與枉駕顧之——屈致,委屈他枉駕來見,猶言召來。枉駕顧之,枉駕,敬辭。枉,屈就。顧,拜望。這是說,屈尊相訪、拜望。
遂詣亮——就去拜見諸葛亮。詣,前往,去到。
屏人、奸臣——屏(bǐng餅)人,命左右隨從走開。屏,退避。奸臣,此指曹操。曹操于董卓滅后,為了爭取主動,移遷漢獻帝于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滅掉袁術(shù)、袁紹,自為丞相,封為魏王。故云“奸臣竊命”。
主上蒙塵——漢獻帝被劫持,從洛陽遷于許(今河南許昌西南),故言蒙塵,受難。
孤與度德——孤,周代小國之君稱“孤”。劉備時任豫州牧,故自稱孤。度(duó奪)德,揣度自己有多大德行。
信、用、猖獗——信,通“伸”。用,以。猖獗,此指摔大跤,栽跟斗。獗,通“蹶”。失敗,挫折。
二、略述大意:
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去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因而向他推薦了諸葛亮。他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個隱居山野的俊杰,將軍愿意見嗎?”劉備讓與孔明同來見他。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前往拜訪他,不能使他降低身分前來,將軍應(yīng)該屈身去拜訪他。”
于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去了三次,才得見面。劉備屏退了左右隨從后,對諸葛亮說:“漢朝瀕于崩亡,奸臣竊取了政權(quán),皇上被劫持遷都許昌,使帝光蒙塵。我不自量力,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張正義,但自己智謀與能力都不夠,因此常常失敗受挫,弄到現(xiàn)在這個樣子。可是,我的志向還沒有消沉,請您對我說有什么良策?”在這一節(jié)中,徐庶薦舉了諸葛亮后,劉備三顧茅廬,最后同諸葛亮相見,以禮賢下士謙遜態(tài)度傾誠問事。以下就是諸葛亮的大段對策——
第三段:諸葛亮答對中,縱論統(tǒng)一天下大計
亮答曰: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 “善!”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一、詮詞釋句:
董卓——東漢隴西(今甘肅境內(nèi))人,本為涼州豪強,靈帝西北邊將。靈帝崩,權(quán)臣何進召之入洛陽誅宦官。事泄,何進為宦官所殺。董卓即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關(guān)東兵起,卓挾獻帝西遷長安,自為太師,殘暴專橫,后為王允、呂布所殺。
袁紹——字本初,漢末汝陽(今河南商水)人。董卓亂政,諸州起兵討伐,袁紹兵多地廣,素有歷練,被擁為盟主,誅了卓軍后,割據(jù)河北。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大戰(zhàn)中,為曹操所敗,不久病死。
非惟天時等句——是說,不是全靠老天保佑,還應(yīng)有自己的睿智籌劃。“爭鋒”,即爭勝。
孫權(quán)——東吳開國之君,世稱“吳大帝”。字仲謀,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繼其兄孫策據(jù)有江東六郡。于吳蜀彝陵之戰(zhàn)中,大敗劉備后于武昌稱帝,號國為·“吳”,即遷都建業(yè)(今南京)。
江東與三世——江東,指長江下游地區(qū)。三世,指孫堅(父)、孫策(兄)和孫權(quán)三代君侯為“三世”。
荊州與沔水——荊州,古九州之一,約有今湖南、湖北和廣東的部分地區(qū)。沔(miǎn免)水,即漢水之上游。
吳會與巴蜀——吳,指吳郡(今江蘇吳縣);會,指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巴蜀,巴郡,治在今之重慶;蜀郡,治于今之成都。巴蜀,是這一地區(qū)泛稱。
其主——指劉表,時為荊州牧,素?zé)o遠志,僅圖自保。所以諸葛亮說他不能據(jù)守。
殆、資、豈——殆,大概。資,幫助。豈,即“其”,表疑問。
益州與高祖——益州,漢代設(shè)置,位于四川境內(nèi)。高祖,此指漢高祖劉邦。“因之”,憑借它。
劉璋與張魯——劉璋,字季玉,繼其父劉焉為益州牧,指今四川之地。劉備入蜀,使擊張魯。劉備回軍攻打成都,劉璋開城出降,被安置于南郡公安。孫權(quán)奪取荊州后,又任他為益州牧,駐秭歸,不久病死。張魯,東漢張陵之孫,以鬼神惑眾,據(jù)漢中,自立政教合一政權(quán)幾達三十年,后敗降曹操。
帝室之胄——胄,后裔。劉備是漢景帝子中山王劉勝之后裔。
巖阻、諸戎、夷越——巖阻,山崖險阻之地。諸戎,指西南諸族。夷越,夷,指當(dāng)時南中(今云南)諸夷,越,指交州(今治所于越南河內(nèi),漢代設(shè)置)境內(nèi)諸越族。
內(nèi)修政理與宛、洛、秦川——政理,即政治。即說國內(nèi)修明政治。宛,指河南南陽。洛,指河南洛陽;宛洛,此泛指中原地區(qū)。秦川,猶言“關(guān)中”。古人常以它代稱陜西一帶的地區(qū)。
簞食壺漿——簞(dān單),竹制或葦制之盛器,常用以盛飯。簞食壺漿,用竹籃盛飯,用瓦器盛著濃汁飲料。如菜湯、豆汁之類。語出《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是說,百姓們都會準備勞軍之禮來歡迎將軍(指劉備)的。
二、略述大意:
諸葛亮答語是:“自從董卓專權(quán)以來,各地豪杰紛起,大都各占據(jù)了大大小小地盤。在當(dāng)時,曹操兵力、名聲都比不上袁紹。但曹操能夠變小為大,自弱增強。究其原因,不僅時機好,也是由于人謀的結(jié)果。現(xiàn)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且又要挾著皇帝來號令諸侯。在這種情況下,確實不可與他比武力。再說孫權(quán),占據(jù)著江東大片地方,且經(jīng)歷了父兄三代經(jīng)營,地勢又險要,且有才能的社會賢才,都被他們收用了,人民歸附,國基牢穩(wěn)。對于這種對手,只可當(dāng)作外援而不可以把他看作謀取對象。荊州,是一個天下兵家必爭之要地。它北而控制沔水、漢水兩河,又直達南海,取得幫助;東邊聯(lián)接吳郡與會稽郡兩處,西邊則通巴、蜀兩郡,確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但是它的主人難以守住它。對于這樣的重地,將軍難道沒有占領(lǐng)的想法?益州,也是一個很重要地區(qū),它有險要關(guān)隘,易守難攻,又有廣闊肥沃的土地,物阜民富。漢高祖劉邦就曾憑借這個地方完成了帝業(yè)。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北面的張魯久占著漢中,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但不懂愛惜人民。現(xiàn)在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然是皇家的后代,威望和義氣已名聞天下。如果能廣招群英和賢能之士,壯大了力量,再占領(lǐng)荊州、益州,守住險要重地,再同西邊各族和好,對南面各族進行安撫,又同東邊的孫權(quán)結(jié)成聯(lián)盟,對內(nèi)修明政治,則天下就會發(fā)生大變化。這時,派一名上等將軍率領(lǐng)荊州軍隊向南陽、洛陽的中原地區(qū)進軍;而您親自率益州兵馬出擊秦川,老百姓豈能不用竹筐盛著上好飯菜,用壺裝著美酒來歡迎將軍呢?果若如此,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就能成功,劉漢政權(quán)就有望復(fù)興。”劉備聽后說:“好,很好!”從此之后,劉備同諸葛亮關(guān)系日益親密了。
但是,劉備的結(jié)義兄弟關(guān)羽和張飛等人可不高興了。劉備則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如魚得到了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么了!”關(guān)羽、張飛這才不再生氣。
****
這篇文章,除了在頭一、二節(jié)陳述了有關(guān)的基本情況,并引出劉備親赴隆中征詢統(tǒng)一天下良策之后,文章重心隨即轉(zhuǎn)入諸葛亮的答辭的描寫上。這是本文最精彩之處。
大片答辭,結(jié)構(gòu)謹嚴,層次清晰,并以簡潔準確的語言和暢達的氣勢,本著“知己知彼必勝”的理念,從兩方面進行剖析。首先分析了對方形勢:曹操雄踞北方,不可與他“爭鋒”;孫權(quán)則偏安江東,也難“謀取”;只有荊、益兩地較弱,易于得手,而且也甚重要。于是提出先取此兩地入手,再伺機另圖他方。然后,分析了己方的條件,有幾點比較有利:一是劉備為漢帝之后裔,本人威聞天下,又思賢若渴,很有號召力;二是在此基礎(chǔ)上,對外,安撫西南邊民,并與江東孫權(quán)結(jié)好;對內(nèi),整飭軍紀,清明治政,積蓄國力,伺機西征東討,待破曹之后,再圖東吳,統(tǒng)一大業(yè)可成,漢室定能中興。
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戰(zhàn)略設(shè)計,在當(dāng)時,劉備就認為“甚善!”后來也基本上沿此線路圖進行了實踐,歷史證明效果不差。但是,由于“復(fù)興漢室”的戰(zhàn)略方針,已與時代潮流相違,是歷史“注定了的命運”,誰也難以同歷史開倒車!
上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劉禹錫·陋室銘
下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韓非與《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