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老聃與《老子》
老聃(dān丹) 相傳即老子之外字,春秋后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據《史記》載,他姓李名耳,字伯陽,周守藏室之史也,即周朝管理藏書之史官。老子生卒年不詳,據近人查考,“老子生當周定王、簡王之世(即前606至前571間)。孔子五十一見老子,為敬王十八年(前502),老子已八九十歲,其卒年雖不可知,而《莊子》載秦失吊其死,則非不知所終者也”(用馬敘倫說,見《老子覈詁》)。后退隱著書立說。
《老子》一書,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一部哲理散文,但不是老子自己親手寫成的,而是由其門徒輯錄的一種語錄式著作。全書八十一章,凡五千言,分上、下兩篇:即《道經》與《德經》,故又稱《道德經》。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則上篇為“德”,下篇為“道”。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老子》最早的版本。
《老子》成書年代,學術界爭而未決。但一般都認為它是道家學派的一部重要經典著作,是經過門徒及其后學的不斷發展補充而逐漸成為“定本”。從此書的思想內容和所涉及的問題來看,它可能編定于戰國初期,而基本內容則保留了春秋時期的老子思想。《老子》的注家甚多,眾說紛紜。現存較早注本為漢河上公注本,而通行本有晉王弼的《老子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義》。
《老子》的內容涉及面較廣,哲學、政治、軍事、文化、自然與社會等多個方面,其中蘊含著豐賅的、深刻的辯證思維,是我國在認識論上比較系統的、樸素的辯證法,許多警句長期流傳于社會。它的自然觀,以及歷史觀與社會觀,雖然包含有落后的因素,但不可邃斷老子整個哲學體系為“徹底唯心主義”,或“完全的唯物論者”,不能把古人現代化。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哲學本身包含著向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發展的兩種可能趨向。只看到老子哲學的一個趨向,而否認另一趨向,都不符合哲學的本來面貌”(用任繼愈說)。
《老子》文章優美,語句整飭,文字簡樸,辭約義豐,音韻和諧,瑯瑯上口,具有詩歌風致,使哲理散文富有文學美感,而文體,是為簡約的語錄體。
上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羅隱
下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兩漢散文·王充與《論衡》·自紀(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