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以記言為自己的特色。記事起于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十四年(前967-前453),分別記載了周、魯、齊、鄭、楚、吳、越八國的部分史實。其主要內容是通過人物的言論反映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
《國語》作者,據司馬遷說,也是魯人左丘明。大概最早由他編纂,后由戰國初年熟悉各國史料的人最后編定,共21篇,計8萬余字(一說7萬字)。
《國語》所記事實,大部分與《左傳》相同。所不同的是:《國語》重記言,多說教成分,《左傳》重記事,詳略互有差異;《國語》所記史實片斷、零碎,《左傳》卻是系統而完整;兩書編寫體例和記事的起訖年代也不相同。后人將它們并稱,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據說,當時“以魯為內,以諸侯為外,外國所傳之事也”(劉熙《釋名》)。
《國語》的進步性:(1)表現了某種程度的民本思想。如《召公諫厲王弭謗》等;(2)表現了某種程度的愛國思想。如《鄭大夫叔詹赴國難》等;(3)揭露了統治者的奢侈荒淫。如《叔向賀貧》等;(4)記載了一些足以稱道的政績,比如勾踐發憤圖強等。但《國語》也在多處宣揚了天命、鬼神,宣揚了奴隸制下的禮教,宣揚了愚忠觀念、保守意識,迷信成分較多。
《國語》的文章,原始材料較多,藝術加工較少,文學成就不如《左傳》。但也有一些篇章情節曲折生動,人物描寫相當出色。如《驪姬譖殺太子申生》和《董叔娶范氏》等?!秶Z》文辭古樸簡煉,說理平實嚴謹,有不少生動的比喻和警句。這些都是可取之處。
《國語》有三國人韋昭注本,近人徐元誥有《國語集解》,可以參閱。
上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魏晉散文
下一篇: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