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兒戲千弩
【出典】 宋·蘇軾《蘇軾詩集》卷一○《八月十五日觀潮五絕》其五:“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作者自注:“吳越王嘗以弓弩射潮頭,與海神戰,自爾水不近城。”南宋·施元之注引《國語》:“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三千。”又引宋初孫光憲《北夢瑣言》:“杭州連歲潮頭直打羅剎石。吳越錢尚父俾張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漸退。羅剎石化而為陸地,遂列廩庾焉。”(按,今本《北夢瑣言》無此文)《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淛江通大海,日受兩潮。梁開平中,錢武肅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門外。潮水晝夜沖激,版筑不就,因命強弩數百以射潮頭,又致禱胥山祠。既而潮避錢塘,東擊西陵,遂造竹器,積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釋義】 舊傳,五代時,吳越王錢镠為筑捍海石塘,命弓弩手數百以強弩迎射潮頭,迫使潮頭趨向西陵。后人常用此典詠錢塘江潮。
【例句】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1868)這里用弓弩射潮事抒寫觀潮時的思緒。
上一篇:典故《兒家閉門》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兒時某丘某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