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尊師重教
中華民族素以文明古國著稱,其中,教育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注重教育,是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是立國之本。教育離不開教師,因此尊重推崇教師是注重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我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先哲之一孔子,創辦“私學”,傳授“六藝”(即儒家的六部經書:《詩》、《書》、《禮》、《易》、《樂》、《春秋》),大力從事教育和學術文化事業,被后人稱為“至圣先師”。教育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教師為傳授文化、培養人才而無私奉獻。由于有了教育,更加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韓愈在《師說》中明確指出了教師的職責,他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以說,沒有了教師,人類文明就不能繼承和發展,對教師從事的職業和做出的貢獻的尊敬,也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崇尚與追求。因此,古人就有尊師重教的風氣,沿習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一種極可寶貴的道德傳統。
東晉時期前秦的皇帝苻堅就十分注重教育。根據《晉書》記載:苻堅廣修學宮,凡是有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者,凡是清正廉直、忠孝節義的人,苻堅都下令用立牌坊賜匾額等方式加以表揚,對教育更是如此。他親臨太學,考核學生學習經義的情況,并按學習優劣而排列等級。《漢書》中也記載過文翁興學校的故事。文翁是西漢的名吏,從小好學,精通《春秋》。在漢景帝時任蜀郡守。文翁仁愛好教化,看見蜀地偏僻落后,有意改進。于是文翁選取郡縣小吏中開明通達,可以成材的人十幾名,親自告誡勸勉他們之后,把他們派遣到京師去學習,所有經費都由蜀郡節省經費來支付。幾年以后,這些人都學有所成地返回蜀地,在蜀地任重要職位。這些人被稱為學官弟子。在文翁的創始之后,學官弟子成為一種時尚,很多人爭相前往,甚至富人想要拿錢去求。到漢武帝時,通令全國,各郡國都可以設立學校官。巴蜀一帶一向崇尚文雅,這與文翁的教化是分不開的。這些事例都表現了皇帝執教、大臣倡導教育的典型,表明了中華民族對人類知識與文化的價值肯定。
古代有許多人尊師敬師,不管師者地位高低。如五代時期大居守李相讀書時經常誤讀一個字的發音,他的一個下屬小吏糾正了他的讀音,李相便真誠地拜他為師。“一字師”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為人所稱頌。明代史可法是崇禎進士,曾任兵部尚書大學士,率兵鎮守揚州,抵御清兵,多次拒絕清兵勸降。后來揚州城破,史可法以身殉國。史可法的恩師左忠毅公左光斗因為不怕權貴,敢于直言,被太監魏忠賢陷害,遭受嚴酷刑罰。史可法朝夕在獄門外,但卻無法進入,最后他用重金買通了獄卒,身穿破衣服,腳穿草鞋,背著筐,拿著鏟子,扮成清潔衛生的人,進監獄探望恩師。后來史可法作官,常常親自辦公到深夜,他說:“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這種謹尊師訓,終身不懈的精神表明了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的尊師美德。
上一篇:小說·封神演義
下一篇:小說·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