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五幕話劇。作者藍澄。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12月出版。1962年夏天,膠東山區靠山莊生產大隊獲得了小麥大豐收,大隊黨支部書記趙五嬸從全局出發,堅決主張把余糧賣給國家,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立即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但在干部中間卻產生了意見分歧。大隊長趙大川本位主義思想嚴重,一心只顧發展自己隊里的生產,想用余糧去換取牲口;副大隊長王寶山則主張把余糧分掉,盤算著為女兒多置辦點嫁妝。而別有用心的壞人則乘機進行投機倒把活動,并盜竊了公款和糧食。于是,展開了一場錯綜復雜的思想斗爭和階級斗爭。趙五嬸緊緊依靠貧下中農,通過憶苦思甜、新舊對比,團結教育了干部,揭穿了壞分子的陰謀,堅定了大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此劇滿腔熱忱歌頌了農民階級無私的胸懷和主人翁精神;以現實主義寫實原則,精心塑造了趙五嬸這個農村干部形象。劇中以大量感人的細節,表現出趙五嬸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循私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領導才能;同時也展示了她關心群眾生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胸懷。劇本運用許多內心獨白,展現趙五嬸復雜的內心矛盾和細膩的感情世界,并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推進人物性格的發展。為了進一步烘托趙五嬸的形象,作品還安排了具有對比意義的正反面人物,塑造了一批各具一定特色的群像。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風格樸實無華。應當指出的是,該劇產生的年代正是“左”傾思潮泛濫的時代,因而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歲月的痕跡。作者自己曾指出:“《豐收之后》的全部創作過程都貫徹了三結合的精神”,“以寫英雄人物為主”,因此趙五嬸形象的塑造不免有“高、大、全”之弊。同時,由于受到“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潮的影響,在反面人物的刻畫上不同程度地具有“臉譜化”、“公式化”之嫌。該劇曾獲得文化部授予的1963年以來優秀話劇創作獎,在當時受到觀眾好評,在各大城市廣泛上演,并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
上一篇:郗仲平《中年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林道立《臨窗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