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蛟圖
明·汪肇作
絹本淡設色
縱一六七.五厘米
橫一○○.九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面高崖巨石,老樹紛披,雜草偃側。崖畔兩人,一主一仆。仆人彎腰佝背,作驚懼狀;主人衣帶飄揚,回首仰望。空中亂云翻滾,一條蛟龍,風馳電掣,騰空飛起。整個畫面氣氛緊張,令觀者亦為之心駭魄飛。
起蛟圖
蛟是中國古老傳說中的一種動物,一說是母龍而無角者,每出必隨之洪水為患,屬兇禽惡獸之類。晉代周處少年時橫行鄉里,鄉人把他和南山白額猛虎并長橋下蛟,共稱為“三害”。后周處聽了長者的勸告,上山刺虎,下水斬蛟,自己也改惡從善,一日而“三害”除,深受人們稱頌。但人們對蛟也并非全無好感,它畢竟是龍一類的動物,能行空,能變幻。據傳說,蛟龍一旦得水,即能興云作霧,騰踔太空,故人們把“蛟龍得水”比喻成有才能的人獲得了施展其才的機會。南北朝時,后魏軍隊主將楊大眼,就非常自負地把自己比作一條蛟龍,曾向他的同僚說:“吾之今日,所謂蛟龍得水之秋,自此一舉,終不復與諸君齊列矣。”(《魏書·楊大眼列傳》)《起蛟圖》的作者,是從贊賞的角度,對蛟龍得水、變幻騰空加以描繪的。
作者有非常嫻熟的技巧,在構圖處理上,采用對角線分割方法,景物置于四角,中心留出空白,因而展開了有限畫面的空間。蛟龍與人物是主體,以黑襯白,鮮明突出。樹木以白襯黑,濃墨大點,取象模糊,雖用焦墨重筆,而不喧賓奪主。描寫蛟變時,風狂雨驟,樹葉、衣紋、石紋,迎風取勢,用筆走向一致而又隨意,亂又不亂,使畫面有著強烈的動蕩和不安感覺,加強了氣氛,突出了主題,表現手法極為成功。從樹石、衣紋的筆法,可以看出其源出于南宋馬遠、夏圭一派。作者汪肇,字德初,號海云,山水師戴進,人物學吳偉,屬浙派一路。其人好飲酒,曾自負說:“作畫不用朽,飲酒不用口。”前一句是指他作畫時,從來不打草稿;后一句指他喝酒時用鼻子,真是一個怪人。是幅款署“海云”,下鈐“克終”一印。
上一篇:《漁舟讀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春泉小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