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杜甫
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杜甫從小受家學濡染,7歲便能吟詩,自稱“詩是吾家事”。9歲練習寫字,博學多聞。14歲時被譽為班固、揚雄式的人物。20歲時開始為期10年的游歷,曾漫游吳越、齊趙等地。30歲時與楊氏結成伉儷,并結交了李白。在汴州又與高適交游。天寶五年(746)后,應試不第,遂困居長安10年之久。天寶十四年(755)出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同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陷長安,他帶領全家轉徙流離,倉皇逃難。次年,逃難途中被叛軍俘獲,押回長安。后又借機逃脫,到鳳翔投奔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收復長安后,他因上疏營救宰相房琯而獲罪,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入蜀,在成都筑草堂安家,世稱“浣花草堂”。次年,入西川節度使嚴武幕,曾任節度使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世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他離成都東下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定居3年。之后又攜家買舟出三峽而入鄂湘,漂泊于江陵、長沙、衡陽之間。大歷五年(770)貧病交加,死于至耒陽的湘江小舟中。杜甫的一生寫詩幾千首,今存一千四百余首,還有散文和賦二十多篇,今傳有《杜工部集》(也稱《杜少陵集》)20卷,補遺一卷。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深感社會黑暗,人民漂泊。他的詩真實地反映了由盛到衰這個過程的急劇變化,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后的重大歷史事件,大膽地揭露了社會矛盾,對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因此,他的詩被公認為“詩史”,他也被尊稱為“詩圣”。他的詩歌內容博深,風格沉郁,夾敘夾議,詩中有文,詩中有論,感情真摯細膩。他的詩歌成就與李白齊名,世并稱“李杜”。韓愈曾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白居易也稱贊他們“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杜甫至今膾炙人口的詩篇有:《兵車行》、《春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三吏》、《三別》、《羌村》、《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杜甫將作為繼《詩經》以來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而被文學界重視,被人民懷念。
上一篇:書法楹聯·李陽冰
下一篇:歷代農民起義·楊虎、劉六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