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敬老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尊敬老人也是每個晚輩應盡的社會義務。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內部的協調,關系到人們的實際幸福,也關系到某個社會的穩定。因此,中國傳統道德理論把“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所謂“齊家”,最主要的就是要處理好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夫妻關系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在所有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之中,最為密切的倫理關系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天然的生養關系。
數千年來,“見其長老而敬禮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切有教養的人,都把“在家敬父母,出外敬長老”當作為人處世的起碼的道德準則。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老有所終”,孟子大聲疾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家里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可見,敬老,包括對自己父母的“孝”和對別的長輩的“敬”。中國有一句古話:“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在中國人看來,孝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么可能真誠地去愛他人呢?所以,對父母孝敬是立德之本。《爾雅·釋訓》說:“善父母為孝。”這是一個概括的說法,是說對于父母好、善待父母就是孝。中國傳統道德對于如何善待父母提出了兩方面要求:養體和養志。養體就是以尊敬的態度、快樂的心情、合乎禮義的言行來奉養父母,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達到滿意;養志就是讓父母生活得快樂、安心、舒適,沒有憂愁。
在中國古代,涌現出許許多多孝的故事,如三國時期陸績懷揣橘以孝母,漢代花木蘭替父戍邊,少女緹縈上書救父,清代康熙年間朱壽命三千里尋母等等感人的故事,都反映了敬親愛親、救親于危難和歷盡艱辛尋親的孝行,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對別的長輩的“敬”,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其年長而敬禮之”,“為長者折枝”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具體表現。敬老的故事舉不勝舉,最有名的要數漢代開國功臣張良橋下拾履。張良替老人拾鞋穿鞋,恭敬地接受老人的所有苛求。老人三次約他橋頭相會,也不說明原因,他挨了老人的批評也不埋怨。他能夠這樣做,就是尊敬老人的高尚品格。老人正是看出“孺子可教”,可賦予重任,才放心地把兵書珍本交給他。張良日夜苦讀,終于成為一個精通韜略的軍事家。后來他與韓信、蕭何成了輔佐漢高祖劉邦推翻秦王朝統治,擊敗西楚霸王項羽的開國三杰之一,因大功被封為“留侯”。劉邦曾經多次在群臣面前贊揚他“在軍帳中運用謀略,決勝于千里之外”。張良進履的故事廣傳天下,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贊譽。
上一篇:舞蹈·擺手舞
下一篇:書法楹聯·文徵明